王維婷
以“徐文化”推動商務管理專業建設*
——以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徐州財經分院為例
王維婷
為了探索區域文化與職業教育培養的有機融合,結合地方文化特色,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徐州財經分院從宣傳教育、榜樣示范、實踐養成、文化浸潤四方面開展商務管理專業建設,嵌入“徐文化”后,該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效果、學生素養方面的建設效果顯著。
“徐文化”;商務管理;專業建設
職業教育立足地方,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儲備,是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聯系最為密切、直接的教育類型。如何將區域文化與職業教育融合,促使學生在職業核心能力養成中浸潤區域傳統文化,在知識和能力融合的過程中滿足區域經濟建設需要,最終成為熟知本地區文化、適合地區經濟發展需要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是當今職業教育進行專業內涵建設的核心。
文化是一切之本,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種族之間的根本區別就在于根植的文化不同,文化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上古時代的江蘇存在著兩個文化圈,即淮河以北以徐國為中心的“徐文化”圈,江南以吳國為中心的“吳文化”圈。“徐文化”“吳文化”和徐吳過渡地帶的文化,共同組成了江蘇地區的古文化。
“徐文化”是在特有的生態環境中誕生和成長的。郭沫若先生曾說過:“中國的真實文化期起源于殷人所創造出來的文化,在殷朝滅后分為二大支。一支在周人手下,在北部發展;一支在徐、楚人手下,在南方發展。‘徐文化’是殷文化的一大分支,其核心內容是‘仁、義、德、禮、信、道’。它既是中華民族的源頭文化之一,也是中華民族漢文化的母體文化之一。”徐州是“徐文化”的發源地,是華夏九州之一,有超過6000年的文明史。帝堯時建大彭氏國,又有2600多年建城史,是江蘇境內最早出現的城邑。如此的文化底蘊、地理環境、人文歷史,孕育了徐州人豪爽大氣、勇猛果斷、誠實守信、有情有義的內在氣質、性格特征及思維方式,滲透于徐州人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教育最終目的出發,未來的職業教育應讓更多的人體會到未來工作的價值,可以用更積極的態度面對工作、生活,本質來說還是育人,即對人的培養和塑造。區域文化對人的素養影響與輻射,是推動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理念和質量內涵提升的重要路徑。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徐州財經分院結合生源特點、專業特點及企業需求,將“徐文化”嵌入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教學、實訓教學中,強化學生文化自信、專業自強、行為自覺、成長自立的意識,努力培養出懂經營、會管理、善溝通、重誠信的復合型技術人才。
(一)注重宣傳教育,增加認知認同
育人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區域文化大多數資料來源于當地的書、報、雜志以及本地人口耳相傳的趣聞逸事等,學生對區域文化的了解大多來自于感性認知。用區域文化充實課堂教學資源,就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生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知道,課程改革倡導啟發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建構性學習,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主體的理念。我們合理利用和保護學生對區域文化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學生引入探究“徐文化”的學習樂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商務禮儀”教學中,從接待方式上分析各地的風俗習慣,向學生推薦徐州飲食、彭祖養生文化。傳說彭祖活了八百歲,是中國歷史第一長壽之人,著有《彭祖經》,以此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二)注重榜樣示范,引領良好風尚
“徐文化進課堂”既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又加強了校內校外的聯系,增進了學生對社會的了解。學校的專業教學團隊不僅聘請了區域文化校外輔導教師,豐富教學資源,加大“徐文化”的宣傳力度,還作為推動者和評委,將梆子戲、柳琴戲、詩朗誦等高雅藝術引進校園。同時鼓勵學生走出校門,深入社區和街道,開展區域文化調查研究,參加區域文化活動,感受民俗風情。師生共同挖掘、收集、學習、整理地方文化,從細處著眼、實處著手、根處著力,推動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提升文化素養。
(三)注重實踐養成,調動學生參與
校企合作的難點和關鍵點在于校企文化融合。商務管理專業主要是為本土企業培養管理人才,因此必須緊密聯系區域經濟和本土行業企業,講求功利和實利,但目光也不能僅限于此。校企雙方的利益共同點是都需要遵紀守法、有責任意識、注重質量、善于團隊合作、堅守誠信的員工(學生)。運用“徐文化”資源提升高職商務管理專業學生的文化品格和人文素養,充分滿足社會發展和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引導學生塑造文化品格,提升人文素養,為后續發展奠定基礎。“徐文化”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更深地感知“仁、義、德、禮、信、道”,這種體驗式學習讓學生對“徐文化”記憶深刻、理解透徹,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也促進學生綜合素養不斷提升。
(四)注重文化浸潤,提高道德修養
學生的文化素養分為三個層次,即文化知識修養、智力結構水平與技能結構傾向。區域文化是學生文化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最容易被智力結構與技能結構內化吸收。因而“區域文化進課堂”是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徐文化”承載著當地人的生活習慣、民族信仰。基礎課上說文解字,暢談漢字架構,為徐州是漢文化的發源地而自豪;“管理學基礎”課上,為劉邦的用人之道點個贊;“商務談判與溝通”教學中,將“徐文化”與“吳文化”作比較,談商務談判中的文化差異,也為季札掛劍守約誠信喝一聲彩。總之,課程是專業的基礎和落腳點,專業是課程的組織形式。“徐文化進課堂”,課程是載體,學生是受益者,教師是倡導者,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區域文化影響下,學生的素質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漸漸地,學生的言行舉止帶上了明顯的“徐文化”特點,學校與社會聯系更加緊密,學生的學習不再與社會生活脫節。
(一)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商務管理專業是學校2011年開設的新專業。學生畢業后大多在企業基層管理崗位從事最基礎的管理工作,如商務服務、營銷策劃、人力資源管理、行政文秘、項目管理等。從性質來看,這些工作既是一種橋梁管理,包含交易、合同、沖突、公關各種活動;也是一種商流管理,包括銷售、采購等運作;還是一種服務管理,包含人力資源、客戶服務等。從市場招聘看,從事本崗位工作的人員要具備與人溝通、組織協調、團隊合作、信息處理的能力,這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宗旨,即培養未來勞動者的道德能力。我們透過表面現象,更要關注學生在社會和道德層面的表現,而不只是技術層面的達標——有德無才可以培養,但有才無德堅決不用。為此,學校將“徐文化”的精髓融入職業素養教育,突出商務管理專業以德為本、以誠待人、以勤做事、以創促新的道德規范,并將道德規范嵌入人才培養方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目標。
(二)進一步增強教育教學效果
學校以專業教師為課題研究團隊,吸納“徐文化”研究成果,加強“徐文化”傳承、傳播,通過故事講解、第二課堂(社團)、參觀服務等活動帶動學生認識家鄉、熱愛家鄉,進而借助校本課程的開發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在相關教學內容中,按照“懂經營、會核算、善溝通、重誠信”的商科人才特質,借助典范尋找專業核心素養的形成條件,培養學生在職業溝通、商務談判、商務禮儀、企業管理等崗位的綜合文化底蘊,以經營教育、管理教育、溝通教育、誠信教育“四育并舉”的內容體系幫助學生提升人文素質,陶冶情操,樹立專業學習信念。學校還加強政、行、企、校“四方聯動”,加強學生崗位素養及職業技能雙向培訓,努力為區域社會提供職業精神、文化素養、實踐技能和創新意識俱佳的高職人才,實現專業與崗位的對接。
(三)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專業教師以課題為平臺,結合地方文化特色和企業文化要求,積極探索教育形式與途徑,為學生搭建各類“徐文化”學習實踐場地,利用各種宣傳媒體加強“徐文化”宣傳,尤其要用好微信、微博等網絡新興媒體。拓展多種有效途徑,為商務管理專業學生深入學習創造有利條件,增強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對專業的喜愛、對區域的奉獻之情,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以及實習實訓基地的贊譽,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在校內引導、組織學生成立“徐文化”研究社團,舉辦各種以倡導“徐文化”中“仁、義、德、禮、信、道”為主要內容的活動,該社團獲得2015年度徐州優秀社團稱號。
未來,學校還需進一步研究區域文化嵌入專業目標定位、課程教材、質量評價等方面的路徑,讓區域(產業)文化的精髓與學校的專業課教學、實踐環節深度融合,讓學生樹立專業自信、文化自信,也為學生職業生涯的規劃提供新的精神動力。
G712
A
1005-6009(2017)52-0064-03
王維婷,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徐州財經分院(江蘇徐州,221008)商貿系教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工商管理、職業教育。
*本文系江蘇徐州首屆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徐文化與商務專業校本課程開發研究”(課題編號:ZKG03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