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巧匠”到“名師”,任重而道遠
李萬君獲評教授職稱,既是對全國技術工人的激勵和導向,也是吉林老工業基地探索職稱制度改革的試點。但像李萬君這樣,一線工人到職業學院擔任兼職“教授”的能有多少?是否常年駐校并扎根課堂?還是只為學校裝飾門面?工人教授與傳統的外聘教師、兼職教師有何區別?這些問題的解決亟須制度完善和保障,通過編制、職稱、福利待遇等因素的調節來充分發揮能工巧匠們的骨干示范作用。
現實中,許多大師大匠實操干活沒問題,但是當教師的話,一沒經過教育學相關培訓、計算機和外語水平考試,二也不曾評過初級、中級職稱,可能在很多方面還需再學習提升。學界對“雙師型”教師有兩種定義:“雙職稱型”,即教師職稱+另一系列職稱;“雙素質型”,即具備理論教學素養和實踐教學素質。從企業引進的大師要更好更快地適應教師崗位教書育人,教學素養亟須培養和提升。職校引進大師不僅僅是指導個別同學參加技能比賽獲獎,更要著眼于辦學水平、辦學模式和辦學效益的全面提升。
(江蘇省無錫汽車工程中等專業學校張啟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