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建華
【討論】
提升技能教學質量不能只依靠“工人教授”
陸建華
工人被評聘為“教授”到學校兼課,看上去很美好:工人獲得了“地位的提升”,學校獲得了“現成的雙師型教師”,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兩全其美。
真的是這樣嗎?吉林省的職稱改革規定背后隱含著這樣的導向:工人評教授的最終目的有可能是“轉”崗位,是“改”身份,是鼓勵他從工人崗位“逃離”,而不是讓他安心在本崗位上發揮“大國工匠”的真正作用!這恐怕違背了“工人教授”的評聘初衷,也不符“大國工匠”的精神內涵,是“職業有貴賤、地位有高低”思想的再次傳遞;同時,對大部分未來在企業就職的職校生來說,也是一個不良的暗示。
因此,筆者以為,評聘“工人教授”當慎行,職業院校提升教學質量不能只依賴于“兼職教師”。
一方面,我們要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良好的環境,讓工人職業有地位、收入有保障、人格有尊嚴。當“教授”只能是工人的短期行為、臨時行為,不是他的主營業務。何況“既能進得了廠房、又能上得了課堂”的“工人教授”畢竟是少數,評聘“工人教授”應逐漸轉化為常態,沒有必要大肆宣揚。工人地位的提升是全社會的共同認識和需求。個體應該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在工人和教授兩者之間自由切換、自主選擇,從而各展所長、各取所需、各美其美,這才是比較理想的生態。
另一方面,職業院校要解決技能教學質量不高的問題,也不能僅僅依賴“進口”幾個工人教授。北京師范大學研究人員張偉在《美國高校兼職教師的興起、爭議及啟示》中傳達出了這樣的信息:學校雇用兼職教師能夠在短期內降低辦學成本,卻容易傷害本校教師合法權益與工作積極性,從而威脅到長遠利益。
要解決師資問題,不能僅僅依靠“輸血”,更要發掘內潛,想方設法“造血”——錘煉自己的師資隊伍,培養自己的專職“雙師型”教師,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比如,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探索了鍛造貨真價實“雙師型”教師的辦法,在全國首先實施“雙師型”教師分級認定和年審注冊制度:學校根據教師的專業實踐技能將其劃分為一到五級,比如一級的標準是:具有副教授及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獲得國家級教學名師、中華技能大賽獲獎者、全國技能能手、省級科學技術一等獎(前五)以上等榮譽稱號。然后根據不同等級確定教師的工作津貼和薪資,以此來建立動力機制,鼓勵教師向“雙師型”轉變。同時,他們還用嚴格的“年審注冊制”來保證教師與企業不斷線、教育與生產一線不脫節。
在職業教育發展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的今天,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一支技術過硬、教學能力高超的師資隊伍必然會煉成,職業院校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指日可待。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想當教授當教授,想當工人當工人”的那一天,也終會到來。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中等專業學校)
G717
C
1005-6009(2017)52-00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