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
摘要:留守學生是班主任面對的特殊群體,作為一名農村班主任,應用愛的陽光驅趕留守學生心中的迷霧,做學生成長的守護者與陪伴者,把“頑石”雕成“美玉”,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做學生的“心靈按摩師”,讓他們在快樂中生活與成長。本文闡述了班主任該如何做好農村留守學生的“心靈按摩師”。
關鍵詞:班主任 留守兒童 愛的教育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造成農村大量勞動力剩余,農民只能外出打工,進而衍生出農民工群體。在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農民工群體數量的不斷增加,其背后的留守兒童問題日益突出。留守兒童又稱“空巢兒童”,即指那些父母雙方常年在外打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不能得到父母照顧的孩子。
作為農村學校的一位班主任,我與留守學生接觸時間較多,也深入了解了他們的生活與學習狀況,以及生理與心理問題。筆者很樂意走進留守學生的世界,去聆聽他們的所需、所想、所知、所感,做他們的“心靈按摩師”。
一、我愿做陽光,灑滿學生的心田
留守學生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有春節期間才能回家,平時他們只能在年邁的爺爺奶奶的照顧下生活,或者是寄養在別人家里。對于一個心智不完全成熟的孩子來說,留守生活是無奈與無助的結合。他們有了煩惱,不會化解,只能埋在心底,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不會溝通,目光呆滯的“木頭人”。他們心理上極度自卑,嚴重者甚至患上了抑郁癥。
我班上有一位叫黃俊玲的學生,父母常年在外,黃俊玲平時不愿與人說話,上課時注意力也不集中,見到教師就像老鼠見到貓似的,躲得遠遠的,臉上常年掛著與年齡不符的“成熟與矜持”。看到這些,我的心里總會隱隱作痛。于是,我決心與黃俊玲交朋友,多給她幫助。上課時,我會拍拍她的肩膀,并時不時投以微笑;下課時,我會走到她身旁,主動和她聊天,有時還會給她講幾個笑話;課間操時,我會選擇和她做搭檔,放下教師的“架子”,把自己活潑、淘氣的一面展現給她。慢慢地,我發現她的臉上露出了笑容,上課發言積極了,再也不是以前怕人的“小兔子”了,我真心為她高興。雖然我不是她人生中唯一的領航人,但也在她的心靈灑下溫暖的陽光。
二、我愿傳播愛,讓愛成為學生幸福的源泉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班主任工作是一份傳遞愛的事業。特別是對于情感缺失的留守學生,師愛尤為重要。正所謂:“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愛可以傳遞,可以讓人產生愉悅之情,敬佩之心。
我班上有一位叫符鵬的學生,他是一位特殊的留守學生,父母離異,把他寄養在叔叔家。正處于叛逆期的他,因為無人管教與約束,經常曠課、進網吧,是學校的“大哥”級人物。若是有人與之對抗,符鵬就會產生極大的報復心理,甚至選擇用武力解決問題。在接手這個班級前,我就對符鵬的事情略有耳聞,加上從他前任班主任口中得到的相關情況,我對他有了一定的了解。剛剛擔任這個班的班主任時,我覺得一切還算平靜,沒有學生向我反應他的“惡行”。正在我為符鵬“洗心革面”感到欣慰時,一位家長的電話讓我恍然驚醒:原來不是符鵬“改邪歸正”,而是全班學生都懼怕他,不敢把班里的實情報告給班主任。如每當課前練字時,他總是讓其他學生“代勞”;或者欺負同學,逼他們“借”錢給自己花……當我得知事情的真相后,憤怒極了,只想立刻找到符鵬,狠狠地懲罰他一番。可當我稍微冷靜下來后,覺得“以暴制暴”的方法實在不是明智之舉,不僅收效甚微,還會讓符鵬更加叛逆。因此,我決定采取恰當的措施,讓符鵬在愛的沐浴中悔過自新。我把符鵬叫到辦公室,和顏悅色地讓他坐下,絲毫沒有展現出我的怒意。我微笑著對他說:“老師看你最近表現不錯,很欣慰你改掉了以前的那些壞習慣。為了獎勵你,老師決定讓你擔任紀律委員,記錄下班里同學的表現,并及時向老師匯報。”聽完我的話后,符鵬呆住了,一雙眼睛瞪得圓溜溜的,小臉憋得通紅,最終結結巴巴地說了聲:“老師,你放心。”然后不住地點著頭。當時正值深冬,他穿著單薄的外套,一雙手凍得紅腫發紫,還不好意思地沖我笑了笑。看著他從辦公室離開的背影,一股心酸涌上我的心頭。他畢竟是個孩子,只是先被大人拋棄,只得承受孤獨,才產生了報復與嫉妒心理,作為他的班主任,我有什么理由不關心、不幫助他呢?為了讓符鵬認真對待作業,我和他約定,他的作業由我來批閱,他負責批閱其他組員的作業。每過一段時間,我會送些禮物給他,小到一盒糖、一本書,大到一條圍巾、一件衣服。每天早晨來到學校,看到辦公桌上那一份份工整干凈的作業,我的心里感到特別欣慰。
三、我愿給學生機會,讓他們學會自我約束
留守學生由于缺少家庭教育,缺乏父母的指導,智商和情商相對于其他學生發展較慢,普遍表現為上課不專心,考試成績差。
我剛擔任六年級三班的班主任時,任課教師就明確指出幾位“老大難”,告訴我一定要嚴加管教。其中,劉暢讓我印象深刻。在六年級三班上第一堂課時,我向劉暢提了一個問題,在我喊了她三遍名字之后,她才慢吞吞地站起來,眼皮耷拉著,緊閉雙唇地站在那里。我向她投以鼓勵的目光,慢慢地等她開口。誰知,在我耐心地等待后,只聽到她說了一句:“我不會。”為了給其他學生留下嚴厲又不失親切的好印象,我決定好好地引導劉暢,于是對她說道:“沒關系,你再想一想,你看起來很聰明,一定能解答出來的。”然而,我的一番鼓勵似乎并不奏效,她還是一動不動地站在那里。此時,我也明白了她是典型的“未戰而退”的學生,她不是不會回答這個問題,而是不想去思考。最后,我對劉暢說:“來,跟著老師再分析一遍。稻草人看到稻子豐收時心情怎樣,看到小蟲到來時心情怎樣,看到小蟲產卵時心情怎樣,想到自己無能為力時心情怎樣,你試著把這些形容他心情的詞語挑出來說一遍。”在我的不斷鼓勵之下,劉暢終于開口了:“稻草人的情感變化是高興——著急——驚恐——痛苦。”也許是許久沒有回答過問題了,其他學生對她的發言大吃一驚,不自覺地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大家的掌聲顯然讓她很開心,她在坐下之前,竟然說了一聲:“謝謝大家。”也許教師的鼓勵和夸獎并不能讓劉暢有所觸動,但同學的肯定足以讓她感受到集體的力量,產生一種集體榮譽感。
教師應該用愛的陽光驅散留守學生心中的迷霧,做他們成長的守護者,心靈的按摩師,讓他們在快樂中生活與成長。
(作者單位:河南省淮濱縣期思鎮直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