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泳
【關鍵詞】 小學語文;生態道德;滲透;關聯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3—0093—01
自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人們逐漸將生態道德教育加入小學語文教學之中,由于筆者在日常工作中發現該種類型的教學模式還存在一些問題,因而針對如何有效地將生態道德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分析和闡述。
一、小學語文教學和生態道德教育之間的關聯性
1.什么是生態道德。“道德”最初是從我國偉大的思想家老子口中說出來的,他認為道是具體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種發展原則或特定規律,德則是社會中的人所表現出來的德行、品質以及思想等。有部分學者認為,生態道德的理念是指人類在生活中需要向自然界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有學者認為,生態道德的重點在于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研究,盡可能地達到和諧共處的平衡狀態。
2.何為生態道德教育。簡單來講,生態道德教育就是將生態教育的思想融入到原有的道德教育之中,隨后將相對新穎的一種道德教育的模式演化出來的過程。如何將生態教育的思想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筆者認為,首先要對自然環境起到保護作用,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統一認識下,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一步深化,以便于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從而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3.兩種教育模式內在的聯系。學生需要通過語文教學來獲得文字積累,而在文字學習中有多種素材的存在都是和生態道德教育緊密聯系的,因而在生態道德教育實施的過程中,并不需要教師過多地進行特別的專項課程設定,只需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態道德思想的內容,就能夠將學生自身對于生態道德教育所樹立的基本目標實現。需要注意的是,只有選擇合適的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才能實現生態道德教育滲透的有效性。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其自身具備加強的人文特性,因而在合理文學教育的引導下,能夠強化學生對生態道德教育理解的程度,并以此引起學生的認同感,有助于生態道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深層次的滲透。
二、相關的滲透策略分析
1.滲透在識字環節。現階段,在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種課程,是作為進一步學習知識的起點而存在的。在新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之下,我國小學語文的識字教學不僅需要將學生識字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而且需要通過教師細致的講解,將相關的教學效果實現,以便為日后語文的學習提供條件。如,筆者在講小學一年級上冊(人教版)中的《爺爺和樹》時,會詳細地向學生闡述文章講解的大概含義,并將相關的生字詞寫在黑板上教學生認讀,且對課本內容進行更深的講解,以便學生能夠體會到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必要性。
2.滲透在閱讀環節。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生活的環境受到污染的情況愈加嚴重,為了貫徹落實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在教學中逐漸提升對環保問題的重視程度,因而也有一定量的生態道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出現,其不但能夠告知給學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必要性,還將全面保護環境的思想滲透在教學中,使學生在思想上能夠充分認識到環保的意義和對社會發展的重要程度。如,在筆者講到《植物媽媽的辦法》《柳樹醒了》以及《春天的色彩》等課文時,在課堂上會對學生講解一些大自然的話題和內容,并以此為銜接口將相關的生態道德思想滲透到其中,將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激發出來,以便于自然環境保護意識的養成,為自身思想品德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3.滲透在課外教學活動中。對于現代化的小學語文教學而言,不能僅僅在課堂上進行生態道德教育的滲透,還需要在實際情況的需要下,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定期設計一些有意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參加。如,可以圍繞“環保”這一主題,組織學生到課外參加環保項目,在環保實踐的引導下對學生的思想態度進行教育,以便于學生能夠發自內心地認識到保護環境對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
綜上所述,時代是在不斷發展著的,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難以滿足當今社會的發展要求了,因而我們必須改革教學體制。本文主要闡述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態道德教育的策略,其中闡述了生態道德教育的相關概念以及含義,還有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的必要性,其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從小能夠明白環保的重要性,從他們這一代做起,盡可能地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