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萍萍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聯系,通過積極地開發與利用自然環境以及校園和社會生活中的資源進行美術教學。”
當今的大多數小學生對環保的理解都僅僅停留在概念上,而沒有在生活中去付諸實踐。本文以人美版美術三年級下冊第十九課的《變垃圾為寶》為例,發現目前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將“變廢為寶”融入課堂的不足之處,比如在課堂活動中缺乏一定的文化內涵,教學環節在設置上缺少延續性等問題。在此基礎上,筆者有針對性地對這些行為進行診斷,從而設計出了具體的美術課程:如《瓶瓶罐罐大變身》等課程,同時在小學中進行美術教學實踐,并提出將“變廢為寶”融入小學美術課程與教學中的具體措施,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課堂面面觀
在教人美版三年級下冊《變垃圾為寶》一課時,在開始備課之前筆者就曾想如何從生活中的垃圾入手,進而達到教學目的。后來經過觀察發現平常學生對于喝完飲料的瓶子的處理不是很得當。于是課程主題就定為《瓶瓶罐罐大變身》,并把這節課分為“大家談感受”“一起來制作”“大家比一比”等環節,號召學生把自己平時喝完的飲料瓶收集起來,然后再進行一定的加工改造,設計成平時可以用來種花的“花瓶”等,這樣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就高了,而且在課上也能設計出各種出色的“作品”。但是在后續的調查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在課上完成得很好的作品,在下課后卻并沒有真正發揮出功效,很多還是被學生或者家長丟進了垃圾箱,失去了課堂教育的目的,使其在教學環節的設置上缺少延續性。而且筆者經過一段時間的反思,發現自己在教學過程中也缺乏一定的文化內涵,并沒有讓學生明白“變廢為寶”的實際意義,無法從精神上引起學生的共鳴,這樣在教學效果上也就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就其發現的這幾點,筆者認為都違背了課堂設置的初衷,沒有將“變廢為寶”這一理念與教學實踐真正地結合在一起,最終導致得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筆者經過與同事的深入研究,總結了存在的相應問題。
二、問題大診斷
1.學生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
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很多學生還是把教師布置的“變垃圾為寶”的任務當做一項作業,對環保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概念上而沒有在生活中去付諸實踐。因此其本身對于活動的參與還是缺乏一定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且并沒有理解其內在的文化內涵。
2.缺乏家長的理解與支持
家長本身在生活中對于“變垃圾為寶”的理解并不是非常深刻,例如在筆者給學生布置任務以后,很多家長為了搜集塑料瓶,應急買來礦泉水倒掉,以此得到空瓶子,這樣就造成了一定的浪費。而且在課下,學生把自己制作的“花瓶”拿到家里后,家長并沒有對其表現出很大的支持與認可,很多時候就是隨手扔進了垃圾箱,從而使課堂在教學環節的設置上缺少必要的延續性,對于知識的理解也沒有到位。
3.教師本身缺乏創新性
教師在具體的課程設置的時候缺乏一定的趣味性與創新性,在實際教學中并沒有真正去挖掘廢品利用的實際意義,也沒有研究相應的課程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以至于失去了課程設置的
意義。
三、教學之對策
針對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筆者以及同事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以下相應的對策:
1.讓學生愛起來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我以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沒有興趣的情緒怎么能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看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才是上好手工課的有力保障。
《變垃圾為寶》這一課,對于學生而言是一項有意義,也應該是一項有意思的活動。我們應該做的是讓課堂真正地有趣起來,讓學生發現其中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例如,筆者在設計這一課時,首先展示用廢棄易拉罐制作的一架飛機模型,學生的目光一下子就被吸引過來了,忙問:“這架飛機是哪兒來的?”看學生興趣高漲筆者講述了這件作品的產生過程,是用廢棄易拉罐作為材料,根據飛機的基本結構,先構思設計,再將這些東西組裝起來,這樣一個變廢為寶的模型就完成了,學生個個都聽得很認真。接著筆者又讓他們欣賞了一些用瓶瓶罐罐制作的作品圖片,從而調動學生的興趣。學生感興趣了,其參與課程的積極性就增加了。而且筆者還會將學生設計的好的作品在課堂上展示,給予學生鼓勵,學生得到了鼓勵,就會明白變廢為寶的意義,并且還會樂于在生活中進行“變廢為寶”,而且在以后的人生中也會進行更多的實踐,轉化為自身的行為,這樣就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2.讓合作升華起來
“合作探究”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美術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合作”把有著不同特長的學生安排在同一組,組成“合作探究小組”,讓小組的學生對手工材料如何搜集,手工作品如何創新進行探究。
例如:筆者在教學《變垃圾為寶》這一課時,把全班學生分成了十組,運用探究學習的方法完成以下要求:從自己的身邊找一些可以再利用的廢棄物品;觀察廢棄物品的顏色、形狀、紋理和材質,合作設計一件手工藝術品。全班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結果有的小組利用大號飲料瓶和瓦楞紙創作了一艘航天飛機;有的小組利用飲料瓶創作了一個漂亮的花瓶;還有的小組利用廢棄瓶蓋制作了相框、裝飾畫、杯墊……
3.讓家長來參與
課堂上的教學是為了讓學生懂得生活中的道理,它只是一個開始,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讓學生如何去貫徹執行,而這些就需要家長的參與。因此筆者認為要培養學生變廢為寶的意識,首先要從家長入手。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首先自己要有環保的意識,要有變廢為寶的意識。由此在課堂設置的時候教師也應注意和家長的溝通,讓家長也參與進來。
例如:筆者在講課的時候會提前告知家長課堂設置的意義,讓家長注意輔助教學,這樣對孩子性格的形成也有好處,家長也樂于配合,課堂教學就會取得比較好的結果。還可以利用家長會或者邀請家長進課堂聽課的方式對家長進行疏導教育。在聽課時,我們對材料準備得充分的學生進行正面的表揚;對手工創作有進步的學生給予激勵。讓家長看到手工課上學生的笑臉,讓這一張張笑臉感染家長,這樣也達到了課堂設置的意外收獲,使課堂更加富有意義。
4.讓教師動起來
現今課堂的主導者仍然是教師,因此課堂教育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就取決于教師對于課堂、課程的設計。如何讓課堂活動富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如何在教學環節的設置上增加延續性等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道必須解決的問題。因此筆者認為教師應該認真挖掘身邊廢品的功效,加強課程設置的趣味性,從而使課程更加具有活力與文化內涵。并且教師還應該注重課程的延續性,對于課程設置應該考慮到課程進行的整體,這樣課程的設置才會有條不紊,同時課堂也會更加富有意義和趣味。
例如,在一些手工課中有些學生常常因為彩紙的顏色不夠,影響自己的手工創作而苦惱。這時筆者會在課堂上教育學生要節約彩紙,剩下的碎紙片不要扔掉,而是要單獨包在紙包里,以便需要小塊時使用。另一方面,號召學生共享資源,色彩搭配不開時同桌交換彩紙,這樣學生既可以互相幫助,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材料。而在課堂實際后續教學中,筆者會給學生講相應的資源短缺、變廢為寶的小故事;這樣學生通過故事就會明白變廢為寶的意義,在執行的時候就會更加富有使命感,在以后的生活中也會更加注重“變廢為寶”。
隨著現在資源環境等問題的出現,“變廢為寶”等資源再利用行為變得很有意義。學生就是祖國未來的希望,要讓他們從小就樹立起“變廢為寶”的概念,明白其內在的文化內涵,然后在生活中轉化為自身的實際行動,這對我們未來的發展尤為重要。而讓每個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我們教師的責任與義務。
參考文獻:
[1]王仁義.小學美術教育的根本是提高學生全面素質[J].新課程(教師),2010(3).
[2]張正波.教師如何挖掘廢舊材料中的教育元素:廢舊材料利用的優勢視角[J].幼兒教育導讀,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