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創輝
摘 要:小學數學作為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基礎性學科,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活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探究數學中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發展的內容,并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將這些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在學生參與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信息技術;創新思維;幾何教學
眾所周知,幾何圖形是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傳統的幾何圖形教學中,一般會將教學重點放在圖形的形態特征認識和周長、面積以及體積等的計算上,采取“文字加黑板加模型”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基礎的知識傳授,忽視了數學幾何問題的抽象性和思維性,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嚴重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針對這一情況,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我發現在小學數學幾何圖形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
利用多媒體豐富多彩的視覺形象來給予學生直觀的圖像,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觀感,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多媒體來構建幾何圖形教學平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呢?
一、多媒體在平面幾何教學中的應用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心理和生理發展趨于穩定狀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是其思維能力仍舊以形象思維為主,有意義學習占據主導地位。平面幾何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等平面圖形之間存在著各種聯系,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正方形、長方形的性質之后,可以利用已獲得的幾何認知來遷移學習三角形、圓形等。但是,在傳統的小學數學平面幾何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一般利用紙筆練習來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由于學生想象能力有限,加之傳統講練形式單一、枯燥,學生很難在長時間的知識講解中集中精力,甚至會感到身心疲憊。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制作Flash,以動態的交互式練習將幾何圖形內在的聯系展現在學生面前,以此不僅可以給予學生視覺上的新鮮感,還可以引導學生的思維隨著教師的動態演示發生變化,從而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比如,我在講授“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這一內容時,會利用多媒體來引導學生對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進行回憶,然后利用Flash將長方形進行切割,以此引導學生自主地將已掌握的圖形知識遷移到平行四邊形中,將切割后的三角形拼接到原圖形上,以此獲得長方形,從而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現計算平行四邊行面積的方法,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長方形的
面積。
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鞏固學生已掌握的基礎知識,實現知識正遷移,更可以在動態化的平面交互中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為創新思維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多媒體在立體幾何教學中的應用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學生在小學階段其思維能力以形象思維為主,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比較薄弱,盡管學生能夠在教師的講解下掌握一定的立體圖形的知識,但是學生所掌握的僅僅是結
果,他們無法真正認識到獲得這一結果的過程。這就導致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們難以將所學到的立體幾何知識進行遷移,甚至有的學生會在傳統的講解中大腦中仍存在平面概念,無法將平面立體化,步入幾何學習誤區。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更加需要利用多媒體來制作動態的畫面,將立體圖形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圖形的旋轉讓學生對立體圖形有一個立體化的認
識,從而拓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比如,我在對學生進行“面積涂色”這一問題講解時,發現學生在遇到大正方體的每條棱被平分這一問題的時候,一般情況下只能得出一到三個面涂色的小正方體的個數,卻無法計算出另幾個面小正方體的個數。這時,我會利用多媒體將蘊含在大正方體之中沒有涂色的小正方體“解剖”出來,以此讓學生在局部中對整體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然后根據這個已展現的圖形讓學生自主探究其中的規律,再將整個立體圖形進行再分割,讓學生在加深難度的練習中驗證自己的猜想,以此總結出通用的規律。
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的幾何概念立體化,更可以在這一過程中激發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問題意識,以問題為導向來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利用多媒體來將靜態的圖形動態化,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動態化的圖像變換中掌握基本的幾何知識,并對這些知識進行遷移運用,還可以在動態發展中帶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建祥.多媒體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4,31(2).
[2]史曉艷.小學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應用策略研究:以“圖形與幾何”教學為例[D].寧波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