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穎
摘 要:識字是小學低年級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之一。新課標強調識字教學一定要將兒童舒適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方法,力求識用結合。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結合學生的生活,把識字貫穿在各種游戲之中,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掌握識字本領。
關鍵詞:識字;愉快;興趣
新課程改革讓我們走進了春光明媚的春天,使我對新課程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接觸新課程以來,我越來越感受到識字教學的重要性。大量的識字內容集中在一起,不但學生學得吃力,教師教得也筋疲力盡。什么方法能夠改變這種狀況呢?根據在教學中與學生的磨合,我發現把識字教學融入一些有趣的活動中或日常生活中,可以使識字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身邊可以利用的各種教學資源,采用一些學生能積極參與的、樂于參與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他們的注意力,使他們在輕松的氣氛中愉快地識字。
一、趣味中識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感興趣的事物,大多數學生都會積極地參與進來,而且樂此不疲,往往會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奇思妙想。低年級的孩子天真活潑,在他們的眼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小動物們可以成為他們的好朋友,小花小草也是他們的好朋友,一切出現在他們生命中的事物都可以成為他們的朋友。根據這一特點,教學時,我讓生字寶寶也變成他們的好朋友,讓學生感覺像在玩游戲。這樣,識字的過程也隨之變成了交朋友的過程。親切自然的稱呼,輕松愉快的學習,使課堂氣氛特別活躍,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在學習生字時,我出示生字后說:“小朋友們,老師知道你們最愛幫助人,漢字媽媽想把寶寶放在我們班一天,讓我們班的小朋友幫忙照顧一天,你們愿意嗎?”答案是肯定的,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愿意!”我接著說:“誰能和生字寶寶打打招呼呢?”學生別出心裁地和生字寶寶打起了招呼。有的說:“萬字寶寶,你好!歡迎你去我家做客。”有的學生說:“Hi,歌字寶寶你好。”有的學生說:“你好嗎?冰字寶寶。我在超市里見過你。”……學生們的回答讓我很意外,看到學生高漲的學習興趣我又由衷地感到欣慰。此時,我又不失時機地對學生說:“小朋友們,現在請你把你認識的生字寶寶領回家吧,看誰交的朋友最多。”學生紛紛讀了起來,沒過多久,小手如雨后春筍般舉了起來,就連平時很少舉手的同學也都躍躍欲試。我知道自己的這節課已經成功了。
二、活動中識字
低年級的孩子讓他端端正正地坐一節課,是不可能的。我一直在想,如何讓學生既可以動,又能隨教師的心意動?在教學中,我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動起來,讓他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把枯燥乏味的識字變成妙趣橫生的游戲。在教學中,我常采用以下幾種教學形式:
1.“一字開花”識字
給生字寶寶找朋友,很多老師都在做,我也覺得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日常學習中,我也是在學習生字的音形義后,讓學生給生字找朋友(組詞),而且鼓勵學生給它找更多的朋友,或與自己的同桌或好朋友合作,讓小花長出更多的花瓣,起到取長補短的作用。
2.“手拉手”識字
記得在教學中,學生最喜歡這種識字方法。我把生字拆開,做成卡片,然后讓部分學生手持卡片,在班級里邀請一個可以和自己手里的卡片組成字的同學,和他手拉手站到講臺前,讓其他同學認字。每當這個時候,班級里都特別熱鬧,那些手拿可以和多個字組成生字的卡片的同學,就成了搶手貨,而那些一時沒找到朋友的同學就開始或游說或搶人,好不熱鬧!
3.猜字謎識字
猜謎、編兒歌是訓練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一個好形式。這種形式不但能增加學生對生字的形象記憶,而且學生特別感興趣,參與率特別高。如:
一點一橫長,口字擺中央,下面一扇門,門里有張嘴。(高)
三人同日去春游。(春)
竹子站在天上笑。(笑)
一個人,他姓王,口袋裝著兩塊糖。(金)
兩個月亮交朋友。(朋)
禾苗種在水田中。(種)
小口回家大口關。(回)
一口咬掉牛尾巴。(告)
這些字謎或順口溜成了學生課余游戲中的一部分,孩子們的創造能力也是無窮無盡的,每當學到一個新字,問他:你能用什么方法記住它?孩子們就紛紛舉手,總會有很多學生會說:我能給它編順口溜或字謎。
一個字要寫半月。(胖)
大雨下在稻田上。(雷)
自己靜下心來休息。(息)
兩位夫人在曬太陽。(替)
太陽曬在西瓜上。(曬)
在孩子的眼中,漢字不再是一個個死板的方塊,而是變成了一個個富有生命的個體,里邊還蘊含著許多美麗的故事,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漢字的樂趣。
4.游戲識字
坐不住,坐不穩,坐不久,是低年級學生的共性。但是課標要求學生平均每天要認識十幾個字,面對這樣的容量,如果學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不但完不成要求,效率往往也比較差,久而久之還會產生厭學情緒。這是不利于學生發展的。
鑒于這種情況,在識字教學中,我采用多種游戲方法,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學習。我除了采用平時比較常用的“找朋友”“開火車”“比賽讀”“當小老師”等游戲外,本學期我還嘗試了另一種游戲識字。現在電視中播放的娛樂節目中有一個這樣的游戲:一個人看詞版做動作,另一個人猜詞語。一個意外的機會,我在網上看到一個教師也嘗試了用這種方法教學生識字,效果不錯。我想我也可以試試啊,所以我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嘗試,學生們的積極性非常高。由于是初次嘗試,學生還放不開,沒有我想象得精彩,但效果比我想象得好很多。學生的多種感官都被調動起來了。看詞板的學生為了把這個詞語用自己的動作和身體語言表達出來,進行了認真的思考,猜的同學也可謂是絞盡腦汁。如當我出示“洗澡”“跳舞”等詞語時,幾乎全班同學都參與了表演。當出示“梳頭”這個詞語時,猜的同學猜了好幾次都沒猜對,大家都非常著急,有好幾個同學還跑過來一起做動作。有個同學一邊使勁用手梳自己的頭發,一邊問:“這是干什么?”猜的同學說:“抓頭”。同學們又著急地說:“不對,不對。”同學們又反復地做,這個同學又猜:“洗頭”。大家還說:“不對。”這樣猜了好幾次終于猜對了,大家才露出了滿意的笑容。當我說這節課我們暫時玩到這里時,很多同學要求我再猜幾個,直到我說我們以后再玩,他們才肯罷休。
這樣,在孩子們的世界里,識字不再是一件枯燥而又乏味的事情,而是一種樂趣,一種好玩的游戲。孩子們在盡興玩的同時,不知不覺中掌握了知識,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三、生活中識字
崔巒老師強調指出:”識字提倡‘兩條腿走路:一是課內,二是課外。”漢字的創造來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生活本身又蘊涵著豐富的語文知識。生活是一個大課堂,留心生活,處處有漢字。充分利用這個大課堂,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加識字量,鞏固在課堂上所學的生字。我讓每一個學生都準備了一個本子,讓他們把自己平時見過的聽過的成語都寫下來,到學期末我們舉行一次成語大賽,幾個星期下來,我沒對學生再說過一次,可我發現同學們都在記,記得多的同學已經記了幾百個了。平時在給生字“找朋友”,也會時常從同學的口中聽到成語。有時孩子們還會告訴我,自己在哪兒看到別人把成語用錯了。
漢字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語文字,處處透著學問,學習漢字也是在學習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我們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積極地快樂地參與識字教學中,變被動為主動,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孩子們快樂學習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