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初珍
摘 要:隨著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及教育系統的關注。在學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也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兩者在內容上存在差異,但是兩者之間存在著關聯性與互通性。心理健康教育對傳統的德育工作從內容上、培養目標上、培養方式上等諸多方面進一步豐富。因此,要分清兩者在學校教育工作中的定位、融合方式,以便更好地指導小學教育工作。德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德育的發展,二者的結合不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可行性。小學教育中同時滲透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相輔相成
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既相對獨立,又相輔相成。二者在內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實施教育的過程當中保持著互通的教育方式與教育方法。小學教育是最基礎的教育,長期以來我國教育堅持德育為先,以德育人,學校在德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隨著社會的改革與發展,學生中暴露出的種種問題,很大程度上與學生心理問題有關,所以,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心理教育問題。近年來,心理健康教育逐漸在學校教育中受到重視,在中小學教育中均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如果能把心理教育融入課堂教學
中,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成效。本文淺析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教育中如何融合。
一、教學上,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品德課程融合
在小學教育中,思想品德課被大家所熟知,應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并滲透在德育中,兩者結合,達到最佳水平。在思想品德課程開展的同時,教師應把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內容滲透到思想品德課程的各個章節,潛移默化地給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學校應不定期舉辦心理健康講座、心理健康教育板報展、道德事跡表揚、評選“風尚道德”獎等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德育與健康教育當中,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對自身發展的作用,以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學習與
生活。
二、關愛學生,幫助學生樹立自信的生活觀
“愛是教育的根本”,任何教育都離不開“愛的教育”。教師在教育中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者”,還扮演著學生“父母”“朋友”的角色,古人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亦師亦友。”小學教育是教育的基礎,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家庭,都應該給予小學生更多的關愛,體貼關心他們,讓小學生從小知道“愛”與“愛別人”。德育教育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小學生用正確的心態生活。只有兩者相互結合,才能為小學生創設一個健康的成長空間。班主任在小學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班主任應該關注那些學習成績普通的學生,幫助、支持、引導他們,給予他們更多的愛。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長期教育的過程,需要老師投入大量的時間與愛來慢慢感染學生,影響學生,幫助他們樹立自信的生活觀念。
三、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
為了達到最佳教育效果,需要學校、教師以及家庭的配合,形成雙效應、雙教育。小學生在家庭里是最受寵愛的對象,全家人的愛都給了他們,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行為示范,為小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在家庭中通過小事情為學生講授人生真諦,教會他們如何做人,如何與小朋友相處,如何樹立自信。學校教育應與家庭教育密切溝通與配合,家校合作可以為小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注入新鮮活力。學校可舉辦多種多樣的活動并邀請家長與學生共同參加,舉辦以親子活動為主題的各種活動,如“校園親子運動會”“我眼中的幸福家庭”演講活動等,讓家長與學生共同參加,為學生和家長提供共同合作的機會,讓學生體會到來自父母的愛,通過活動對學生進行深刻的教育。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教育面臨著很多機遇與挑戰。小學教育要注重創新,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小學生的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學校、教師、家長任重而道遠,教師應該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如何正確地引導小學生用正確的態度對待身邊的人、事、物,需要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深入了解學生所想、所需。將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最大限度地促進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為小學教育提供更大的活力,為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更加和諧的環境和氛圍,讓學生在不斷熏陶中成長,將來做一個對國家、社會有用
的人。
參考文獻:
陳會昌.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J].河南教育,19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