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紅
摘 要:批注式閱讀是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將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惑以文字的方式,在文中及空白處進行標記和書寫,用來幫助理解和深入思考的一種讀書方式。
關鍵詞:批注閱讀;實踐;訓練;實效性
我國宋朝著名學者朱熹,他在讀書時,就十分喜歡在書上做各種記號,初讀、再讀、三讀都用不同顏色的筆圈點勾畫,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漸漸向里尋到那精英處”。那么,什么是批注式閱讀呢?批注式閱讀就是在閱讀過程中,將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惑以文字的方式,在文中及空白處進行標記和書寫,用來幫助理解和深入思考的一種讀書方式。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首先給自己制訂了一個“批注式閱讀”的訓練流程:先示范,用不同的符號,勾、畫、圈、點讓學生“依葫蘆畫瓢”。后模仿,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半獨立學習勾、畫、圈、點。再創造,放手讓學生獨立自主勾、畫、圈、點。比如,《地震中的父與子》片段:“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在這里,我采用的是:先用單橫線或波浪線畫出相關的片段或段落。比如,可以畫出表示時間緊迫的詞語:“8小時、12小時、2小時、36小時。”再用圓圈畫出這個片段中的關鍵詞。比如,“滿臉灰塵、布滿血絲、破難不堪、血跡。”最后再批上自己對關鍵詞的理解和感悟。(這種情況下,這位父親的心情是怎樣的。)
我又為自己制訂了一個新的目標:課前預習和二次批注。
課前預習,也就是說,讓孩子們在課前對課文有所了解,可以對文本收集大量的資料,指出讀準哪些字的字音,注意哪個字的字形,理解哪些詞的意思,或找出同義詞、反義詞、多音詞。標明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如何用工具書等(最好用鉛筆)。等到了課堂上,再進行合作交流,共同解決。對于語句,我們就可以采用二次批注的方法,當然在這一點上,就要用統一的格式,用什么符號畫出中心句、總起句、總結句、過渡句等關鍵句,用什么符號標出句子中的關鍵詞。也可以寫出對某個句子的理解。例如,學習《學會看病》這篇課文,教學片段描述:
師:(課件出示)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時的冷漠。總有一天,你要離我遠去,獨自面對生活。我預先能幫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張路線圖,它也許不是那么準確,但聊勝于無。”——愛你的媽媽
師:這是媽媽內心的獨白,(齊讀)請你以孩子的語氣也來寫一寫,補充省略號的地方。
(課件出示)
媽媽:“讀著你的話,我不禁想起當時我……其實,我知道……媽媽,我想對您說……”——懂你、愛你的兒子
(學生認真寫作)
反饋:
生1:媽媽:“讀著你的話,我不禁想起當時我感到了你的雪上加霜,其實,我知道您一點也不殘忍,媽媽,我想對您說,您對我來說一點也不冷漠。”——懂你、愛你的兒子
生2:媽媽:“讀著你的話,我不禁想起當時我依賴您給我看病,其實,我知道您的殘忍、狠心、冷漠都是出于愛,媽媽,我想對您說,您是我的指南針,我的能力都是您授予我的,我的母親,我永遠愛你。”——懂你、愛你的兒子
生3:媽媽:“讀著你的話,我不禁想起當時我對您的依賴,其實,我知道您的殘忍、狠心、冷漠都是為了我。媽媽,我想對您說您的雪上加霜,我都理解,您是深深愛著我的。”——懂你、愛你的兒子。
看著孩子們的批注,我真正感到了批注式閱讀的實效性。
這學期剛開學,想讓他們寫一些讀書感悟,但我有點急于求成了,比如,學完《白楊》這篇課文后,讓孩子們試著“體會白楊樹的特點,領會爸爸的心愿”。自己的感悟,孩子們寫得不是很好,有的僅僅是流于形式,在這種情況下,我只能讓他們再讀課文片段,有道是:“讀書百遍,其意自見。”也只有這樣才能解決批注式閱讀中出現的問題,才能提高孩子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另外,我也嘗試著利用拓寬孩子們的課外閱讀量的方式,來實現批注式閱讀的實效性。但是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發現學生的課外閱讀現狀不容樂觀,大多數學生稱只顧著看文章內容了,看完后,知道文章寫的是什么,其他的就不知道了;還有的學生在讀書時思想會拋錨,讀完后對文章內容的印象不深刻,甚至講不清楚;極少數學生能清楚地講述文章內容,或較準確地說出文章精彩部分,至于為什么覺得這部分精彩就說不清楚了。(由此,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學生對書本讀懂了多少的擔憂,還有對學生閱讀習慣、閱讀能力的擔憂,更是對他們的閱讀態度、思維習慣的一種擔憂。)這種困惑,這種擔憂,常常使我陷入沉思,這也將是我今后的主攻方向。
總之,通過批注式閱讀,學生得到的不僅是知識的增加、能力的提高,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在批注式閱讀中找到了讀書的樂趣,形成了獨立的思想,擁有了自主的精神,提高了自己的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