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霞
摘 要:音樂是一門讓人癡迷、陶醉其中的藝術,在新課標的引導下,音樂藝術越來越絢麗多彩,音樂課程標準以審美為核心,是小學音樂教育的基本理念。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音樂知識和技能,還要重視其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身心得到和諧發展。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和實際課堂教學實踐,對新課標下的小學音樂教學做出了以下探討。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音樂;教學
新課標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尊重學生的不同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注重審美能力的提高,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努力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普及,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機,極大地擴展了音樂教學的容量,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在教學中不斷加入新技術、新設備對改善教學活動,推進教學進步有重要動力,是在整體上提高教學活動的重要物質保證。
一、新課標下的小學音樂教學方式
1.創設豐富的環境,由單一媒體向多媒體轉變
立足于教學發展的需要,不斷更新教學設備,優化教學技術,是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客觀要求。具有美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審美活動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鑒于此,小學音樂教學的審美活動中,教師應想方設法為學生創造生動鮮明的形象,以此感染學生,使其產生學習動力。隨著現代化多媒體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單一的媒體教學已無法適應當前的教育教學,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深入研究教材內容,針對教材特點,合理并充分地運用一切有效媒體輔助教學,激起學生視聽等多種感官感受,高質量地上好每一堂課。
2.營造氛圍,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孩子們都有著無限的想象力,通過想象力可以產生創造性的靈感。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審美思維過程最基本的品質,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其個性和思維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將學生的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巧妙地結合起來,通過直觀形象的激發,培養他們的知覺,發展其創造力。教師在教授一首作品時,通過講故事、多媒體課件等多種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帶入到一種特定的音樂情境中,引導他們欣賞音樂。
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下冊《小船》時,我在多媒體課件上展現出藍天、明月、星星等畫面,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過來了,仿佛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他們有的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著自己的想法,有的直接哼唱了起來,通過豐富的想象,對這一歌曲有了全新的認識。
3.創設空間,激發熱情,培養學生創造力
創造是藝術生命力的源泉,新課標中明確提出了音樂課程的“創展的價值”,鼓勵音樂的創造。在歌曲表演上,新課改打破了以往單調老套的教學方法,改變了以教師“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大膽創造。小學生都喜歡表現自己,也都十分有創造力,在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很棒的表演家。
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音樂一年級下冊《小動物唱歌》時,我讓孩子們隨著音樂創編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的形象,并模仿它們的叫聲。期間,有的學生模仿小鳥、小雞、猴子、小豬等,形態各異,孩子們都表現得異常活潑,整個教室簡直成了動物王國。這樣通過各種音樂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培養其審美情趣,發展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力,有效地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信息技術的使用促進了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改革
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以黑板、鋼琴、教材、錄音機為中心,過于單調的語言講授和死板的灌輸方式,使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信息技術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極大地促進了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改革,拓展了課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音樂信息化教學融視聽為一體,將抽象的音樂變得形象化,使得教學內容更為生動而活潑,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信息技術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不僅進一步革新了教學手段和教學形式,還豐富了音樂教學內容,運用信息技術搜集各種類型的音樂教學資源,并將其引入課堂教學,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彌補了音樂教材的限制和滯后,為音樂教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總而言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要打破沉悶僵化的教學形式,活躍課堂教學氣氛,豐富教學內容,打破傳統教學限制,教師應該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情況,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不斷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其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獲得音樂知識、技能和思維的培養,進而達到藝術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英軍,王英奎.中小學音樂教育要求加快高師音樂課程改革步伐[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1).
[2]潘良道.合理整合信息技術 不斷優化課堂教學:對初中物理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幾點認識[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6(18).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