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瑩
[摘 要]語文學習是生活之旅、文化之旅、自然之旅、科學之旅,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師應合理開發、有效利用課程資源,深挖教材,多角度解讀教材,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語文課程;開放;教材;教師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7-0025-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新課程背景下,面對學生學習方式、教師角色的轉變以及高效課堂的新要求,語文教師應如何把握,才能夠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呢?
一、語文學習的沃土——課程資源
信息社會的特點就是信息鋪天蓋地而來。一個人每天所接觸的信息既多又雜。豐富的信息對語文教學既是挑戰又是良機。《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送審修訂稿)強調:“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這給予新課程理論下的語文教學實踐有力的支持。
語文新課標已經完全打破傳統的“以本為本”的思想,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課程資源”這一概念。所謂課程資源,廣義是指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狹義是指形成課程的直接因素來源。這里我們所探討的是廣義的課程資源。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往往只關注到形成課程資源的直接因素來源;廣義上的課程資源,只是作為隱性的、潛在的內容在課堂中出現,處于半開發狀態。學生對社會、自然的認識等這些都是寶貴的財富。人際交往、圖書刊物、影視文化、廣播網絡、民間俗語、自然山水、人情世故……對我們的語文教育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資源。它們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產生巨大的作用。
但是,生活中的資源是蕪雜的、無序的。正如鐘啟泉先生說:“那種不經過選擇,不加提煉的信息不是知識,我們需要內化的、整合的知識,是主體建構的知識。”因此,選擇一個恰當的媒介,提純、升華學生所接觸的信息至關重要。
二、語文學習的平臺——教材
教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有專家指出:教材改革應有利于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主動地探索知識的發生與發展,同時也應有利于教師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語文學習是生活之旅、文化之旅、自然之旅、科學之旅。生活有多廣闊,語文世界就有多廣闊。這種語文學習生活化的觀點已經被教育者接受。在班級授課制下,教材是任何一種教學資源都無法替代的。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達到教育的預期目標,學教材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說,教材的文本是開放性的,可以根據需要從多方面進行解讀。解讀時,應遵循知識源于生活的原則,在生活中指導學生學習語文。
(一)單元內容
新教材按主題組織單元。北師大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課文從不同的角度對“真誠”這一主題進行了闡釋。單元教學要求指出:“通過對‘真誠表現在哪里的討論,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真誠、感受真誠,體會到真誠無處不在;引導學生關注他人,真誠待人。”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時,要將自己的人生經歷、生活感受融入文本,感悟文本,發展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如果學生沒有將自己的人生經歷融入文本,他們很難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內涵。
(二)課后習題
北師大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課文《我們的錯誤》課后練習的第一題:“‘可怕的不是錯誤,可怕的是錯誤地對待錯誤,結合實際說說你對這句話的體會。”教學時,要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用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實例來談感受,這樣他們就能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容。
(三)綜合性學習
這個板塊內容可以說是新教材的“亮點”。綜合性學習突出地體現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讓學生在社會生活學習。北師大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春潮》是進行綜合性學習的很好載體。每個學生對春天都有自己的感受。在課堂上,學生展示自己編的“自然日志”、譜的“春水的贊歌”、繪的“春水的詩畫”,學會了如何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內化、建構知識。
三、語文學習的建設者——教師
葉圣陶先生說:“怎樣啟發學生,使他們自覺地動腦筋,是老師備課極重要的項目。這個項目做到了老師才能真正起到主導作用。”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內因是根本,外因是條件。學習語文,學生的主觀努力是必要的,但是作為一個成長過程中的孩子,其主觀意愿是不穩定的。教師能給學生這種不穩定的“內因”提供適合的外部條件,轉化這種內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一種積極、穩定的心態。教師的“教”雖然不能強加給學生知識的收獲、情感的體驗,但是能誘發學生最佳的學習狀態,讓學生積極地學,把外在的資源內化成自我的積累。有人說:學生是等待燃燒的物質,教師就是給學生創造燃燒的條件,讓學生在燃燒中發散自己的光和熱。這是有道理的。教師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根課程標準和教材,精心設計課內外銜接的興奮點,讓學生通過學習把自己無序的經驗激活,撞出思想的火花,把課堂內有限的時間鏈接到無限的生活中去。這對教師而言,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享受。從這一點來說,教師是語文課程積極的建設者。
(一)營造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無拘無束地展示自己、表達自己的觀點。有時候,學生所表達的觀點是獨特的,甚至是成人所不能理解的。教師不能以“對”或“錯”來簡單地進行評判,應該先肯定這些看法的獨特性,這是營造和諧的學習心理氛圍的前提;然后再做移情性理解,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生活環境、成長經歷、性格傾向等,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這樣,就能使學生自由地表達出他們的真實想法。
(二)善于傾聽
教師要做一個認真的傾聽者,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間。學生的展示過程就是嘗試表達自己思想與情感的過程,這本身就是語文學習的一個目標。因此,要重視學生的這種展示,盡可能地給學生表達的機會。另外,教師的評價應慎之又慎,應當把評價的權利盡可能地下放給學生。在學校學習中,教師教與學生學只是學生學習的一種方式而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評價是不可忽視的另一種學習方式。作為同齡人,學生之間有更多的交流、評價的機會與條件。這種平等性與開放性是教師不可能給予的。在此狀態下,學生能挖掘出自己平時潛在的經驗與體驗。
(三)導向作用
在教學中,要強化教師的導向作用。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教師的作用不是降低,而是在加強。40分鐘的課堂,如果沒有教師的引導,將是無序的,也是無效的。教師的課堂設計要契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思想的感悟、情感的體驗、語言積累運用為目標,關注問題的導向,讓學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激趣導入—質疑導思—探究導學—感情導讀—拓展導練,環環相扣,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求知欲、表現欲結合起來,這樣能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這就是語文學習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對潛在資源進行激活、外在信息進行內化、無序知識進行整合以及將感性到理性進行升華,是對我們教師最大的挑戰。我們應不斷地充實自己,勇敢地接受挑戰。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