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晨霞
[摘 要]翻轉課堂改變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地位進一步得以凸顯。翻轉課堂變單向傳輸為主動質疑、變被動接受為互動探究、變強調統一為思維多向,讓學生在自己獲取信息、運用信息并解決問題的實踐中保持濃厚的興趣,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
[關鍵詞]翻轉課堂;主動質疑;互動探究;多向思維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7-0030-01
翻轉課堂是源于美國的一種基于視頻技術的課堂教學新模式。隨著現代化教育技術的不斷普及,它很快風靡全國中小學校園,強烈地沖擊著傳統課堂口耳相傳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地位進一步得以凸顯。同時,學生主動習得知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養和提升。教學中,我嘗試融入翻轉課堂的新思路,尊重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的需要,努力做好他們學習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參與者、輔導者、促進者。
一、變單向傳輸為主動質疑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教師是文化的繼承者和傳遞者,他們通過言語交流和輔助工具的運用,將較為系統的文化知識和能力傳遞給學生。這樣的單向線性的傳輸,讓學生在被動中囫圇吞棗地接受教師個人對文化的理解,不可避免地導致學習過程的單調乏味。英國教育家邁克爾·薩德勒曾將這一做法形象地比喻為小孩從一株植物上采摘一朵花,再從另一株上采幾片葉子,然后還指望在家中的土壤里培育出“一棵具有生命的植物”。
翻轉課堂徹底顛覆了這種口耳相傳的被動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質疑,收獲屬于自己的文化。如,《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課,由于內容與現在學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教學時我們會聯系當時波蘭的社會狀況來告訴學生肖邦的愛國情懷。這些文字傳遞的信息,基本無法觸及學生的心靈,很多時候都以不痛不癢的結果收場。如何讓學生的心靈漾起漣漪,能自我感動、自主接納呢?我嘗試以非文本閱讀的形式,將課文的幾段文字和我國的愛國古詩如《春望》《過零丁洋》《秋夜將曉迎涼有感》《示兒》放在一起投影出示。在感情誦讀“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中,學生對肖邦到處流浪、顛沛流離的生活以及滿懷悲憤、將“一腔熱血化成了音符”的個體經歷產生了共鳴。這一主動感悟、真切體驗的翻轉,讓愛國精神沒有國界,讓陌生的知識融入學生精神生活,并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二、變被動接受為互動探究
以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為主的課堂教學,學生始終是唯教師馬首是瞻,毫無選擇地吸收教師傳遞過來的各種信息,這樣的不完整、缺乏體驗的理解性接受,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學習者之間的差異。翻轉課堂中的教師,則從幕前走到了幕后,成為學習視頻的制作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輔導者、促進者,最大可能地將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探究、互動交流中汲取屬于自己的知識。如,教學蘇教版《負荊請罪》一課時,我抓住韓勃“若有所悟”的過程,讓學生想象表演廉頗頓悟、懊悔、請罪的畫面。因為這兩者的心路發展歷程有著相似之處,學生在第一幕的基礎上,基本能將大概情節展演一番。根據課本劇表演所呈現出的神態、語言,我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1.表演廉頗的同學的神情變化、語氣讓你看到了他怎樣的心情?2.如果讓你做導演,你會給他什么建議?這樣,讓學生真切地走進人物的精神世界,感受到廉頗的真誠懺悔,理解支撐廉頗負荊請罪行為的內因。
這樣變文字閱讀交流為先表演展示再討論完善,從結果走向原因探尋,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探究能力得以施展,互動交流空間得以打開,他們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角。
三、變強調統一為思維多向
在傳統的教育意識里,我們強調求同思維,追求整體步調統一,強調積累,而在質疑、求異、創新上鼓勵不夠。翻轉課堂,可以打破傳統的一言堂,弱化教師的權威形象,讓學生基于問題進行探究,發展多向思維,培養學生的興趣。如,在教學《船長》一課時,我播放了一段課堂學生討論的視頻,視頻中學生對船長的“吼”表達出自己的理解——“吼”包含著一種急切、威嚴等。我即時引導學生來辨析、朗讀,這樣他們的思維被進一步打開,從原先的聲嘶力竭、大聲干吼變成了語氣凝重、威嚴而又不失慈祥,認識到這時候的“吼”的深刻含義。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的閱讀教學,要讓“詞語深入到兒童的精神生活里去”。多樣化的解讀、個性化的感悟,讓語言文字充滿情感溫度,而不是冷冰冰的符號,沉入孩子的腦海中。
翻轉課堂改變了傳統課堂的教學方式,最大限度地讓學于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在主動獲取、分析、利用信息解決問題中提高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發散思維的能力,真真切切地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