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 要]改變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的尷尬,群文閱讀是一條有效的途徑。群文閱讀教學的關鍵是文本的選擇。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文本的原始狀態、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多角度豐富文本的形式,以凸顯群文的“本味” “童味”和“雜味”,從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不斷提升。
[關鍵詞]群文閱讀;優質文本;原本狀態;認知特點;文本形式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7-0027-01
當下的語文教材,雖然是以主題單元方式編排,但單元內文本之間的關聯性并不明顯。如何充分運用課外資源,與教材內文本進行深入鏈接,整合成一個整體,是實施群文閱讀的關鍵所在。
一、尊重原本狀態,凸顯群文之“本味”
教材內文本有著自身的特點,主題明朗、價值正向、語言規范,承載著發展學生言語生命的重要使命。而群文的選擇,相對寬泛,應該盡量保持文本的原本狀態。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作品都有鮮明的印記。文本閱讀就是要借助文字感知作者所處的時代和地域的特質。因此,只有尊重文本的原有情味,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作品的風格,為學生的得意、得言、得法奠定基礎。
如,在教學《月亮灣》第二自然段時,教師緊扣文本的主題,選擇了鄭振鐸的《燕子》文中描寫春天景色的段落作為群文閱讀的資源。蘇教版四年級教材雖然選編了該文,但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閱讀的要求,對原文進行了較大幅度修改,致使很多細節與原文出入較大。通過對比,我們發現作者原文率性而質樸、流暢而自然,誦讀朗朗上口、富有韻律感,具有清俊秀麗之美。
因此,群文的選擇,我們切不能以影響學生理解為借口,而對原文進行一廂情愿的“修改”,而要在尊重學生認知的基礎上,保障文本的質量與品位,為學生提供最優質的文本營養,從而推動群文閱讀的高效實施。
二、依循認知特點,凸顯群文之“童味”
兒童是閱讀教學的對象,更是主體。教師不能站在成人的視角遴選文本,提供所謂的“好文”,而要學會從兒童的年齡特點、認知能力出發,對群文進行選擇。因此,我們要選擇兒童能夠接受且感興趣的文本,引發學生迫不及待的閱讀欲望。在閱讀之后,還要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與內心體驗表達出來,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提升。如果文本的選擇不能契合學生的內在需求,就會引發學生的閱讀懈怠,產生適得其反的作用。
例如,《鞋匠的兒子》這篇課文敘述了林肯當選總統后遭受參議員們的羞辱,他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演講藝術感化參議員們的故事。教學這一篇課文時,教師除了引領學生感知林肯人人平等的核心思想之外,還將這篇課文轉化成演講的例文,并進行演講。但在拓展群文的過程中,教師過多地選擇了一些演講專業知識的文本,雖然知識豐富,語言表達的方式也接近學生的認知能力,但學生并不樂意接受。專業的知識與技巧,已經脫離了學生的認知心理。其實,教師可以選擇以典型故事為主的演講文稿,讓學生在鮮活的故事中感受演講的技巧,提升學生的演講能力。
兒童有著自己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獨特方式,教師不應該以自己的意愿揣度兒童內在的認知,而要在順應兒童特點的基礎上,保留群文文本的童真童趣,這樣才能為兒童所接受。
三、豐富文本形式,凸顯群文之“雜味”
群文閱讀改變了傳統教學就一篇教一篇的模式,以一個或者幾個核心問題為原點鏈接多篇文本,以增加學生的閱讀數量,擴大學生的視域。因此,教師對群文的選擇就不能局限在逼仄的視角下,而要在建構多篇選文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負荊請罪》這篇劇本時,由于劇本的情節相對獨立,不少學生在理解時難以把握事件發展的來龍去脈。這時,教師為學生拓展補充了人教版的課文《將相和》,讓學生了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的故事,知道故事的來龍去脈。同時,這篇課文根據司馬遷的《史記》改編,是一個典型的歷史故事。教師為學生選擇了《史記·藺相如廉頗列傳》一文,讓學生通過文白對照的方式,感受文言文敘述故事的特點。在完成了課文的教學之后,教師又為學生補充了這個故事的三篇評論性文章,引領學生從不同的維度與視角感知文本
在這一案例中,群文的選擇可謂多樣,有前后聯系的故事補充、有原生態的原文拓展、有針對故事的評價與賞析。在一篇課文中,教師對類群文本的選擇就沒有局限在同一個維度中,而是從不同視角,選出多樣的文本,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語文能力。
總而言之,群文閱讀教學的關鍵在于文本的選擇。沒有好的文本資源,其他一切都是空談。教師要從教學的需要出發,依循兒童認知的特點,凸顯文本的本真面貌,運用多維的表達方式,促進群文閱讀教學的高效實施。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