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銀
[摘 要]針對低年段學生閱讀基本能力尚未形成,閱讀習慣還在培養的現狀,采用補充型主題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字詞、朗讀、文本等方面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打通課內外的聯系,從而擴大學生的閱讀量,降低學生的閱讀難度,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
[關鍵詞]主題學習;補充型;低年段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7-0029-01
補充型主題學習以語文課堂為基礎,通過對教材閱讀內容的補充,擴大學習容量,引導學生展開聯想,舉一反三,以提高閱讀效率。補充型的主題學習模式主要應用在低年段的語文課堂中,以閱讀教學為抓手,旨在解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棘手問題,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補充字詞,建構識字用詞的學習框架
補充型的主題學習課型主要是補充識字詞,目的是使學生對字詞學習更加到位,過好識字、用詞和造句關。具體形式有以下幾種。
(一)“漢字大串聯”
在教授偏旁部首的基礎上,教師出示相關卡片,引導學生選擇卡片上的偏旁與漢字進行自由組合,產生新的漢字,讓學生想象新產生漢字的字義。教師適時引導,扶放結合,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二)“詞語大工廠”
教師引導學生對所學詞語按照不同形式和內容進行整理、分類,找出詞語的構詞規律,并結合生活積累,找出更多同類的詞語,擴大學生的詞匯量。
(三)“詞語大碰撞”
教師出示課內外意義、用法易混的詞語并提供不同語言環境,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積累、運用詞語。
(四)“詞語大練兵”
教師創設情境并提供部分詞語,引導學生自由選擇若干詞語,進行連詞說話。教師相機評價指導。這樣,讓學生在積累詞匯的同時,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
二、補充朗讀,建構朗讀能力的訓練框架
補充朗讀訓練是針對低年段朗讀的重點、難點開設專門的朗讀課,有針對性地攻破朗讀這一閱讀關。
(一)朗讀基本功訓練
在語文學習的初始階段,培養學生正確的朗讀方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梳理朗讀課文中的重點,尤其是輕聲字、兒化音、斷句、特殊標點符號等,引導學生自主練習,并相機點評,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二)誦讀經典訓練
文質兼美的兒童文學經典是最佳的朗讀訓練材料。在指導朗讀好教材重點段落的基礎上,教師為學生提供相關的文學經典片段,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熟讀成誦,提高學生的素養。
(三)叢書拓展朗讀訓練
教師結合教材配套的《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以下簡稱《叢書》),精選其中有練習價值的片段,制定訓練目標,利用午讀時間,組織學生以多種形式練習朗讀。
(四)創意朗讀訓練
語文主題學習將 “讀”創造性地使用在教學中。比如,針對生字詞朗讀的“速讀”“閃讀”訓練,針對古詩詞的“唱讀”等。
三、“補充”文本,建構理解感悟的引導框架
低年段學生還未具有基本閱讀理解能力,因而對教材中有傳統文化底蘊的課文難以理解。補充型主題學習教學針對這一問題,充分利用《從書》對教材文本進行補充,降低閱讀難度,打開學生的思維。
(一)課前閱讀,激發閱讀欲望
《叢書》中的部分篇目是教材課文的“引子”,或是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童話、兒歌,或為富有童趣、激起疑惑的故事。這些文章適合在課前讓學生借助拼音自主閱讀。在自主閱讀時,教師可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這樣把《從書》中的文章作為課文學習的“前奏”,不僅可以打破孩子與課文之間的陌生感,還可以激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調動學生閱讀的主觀能動性。
(二)課中閱讀,建立理解梯度
針對教材中有一定理解難度的文章,如古詩和說理類的課文,教師可準備《叢書》中對應的一些資料性、說明性的片段,在學生理解出現困難的時候,適時出示并引導學生整合閱讀。這樣,用《叢書》填補教材中的空白,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讓學有困難的學生通過閱讀補充材料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三)課后閱讀,保持閱讀慣性
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貴在堅持。在教材學習結束后,教師可選擇《叢書》中具有啟發性的相關文章讓學生繼續閱讀,這樣不僅可以讓課文內容和情感線索一以貫之,還能使課內外閱讀緊密結合,保持閱讀的慣性,使學生的閱讀習慣得以形成。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