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兵
[摘 要]]數學主題學習是對數學教學內容的創新建構,能夠拓寬學生的生命成長通道。實踐中,教師可以展開學科內、學科間以及跨界的主題學習,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打造學生的學習主場。
[關鍵詞]主題學習;學科內;學科間;成長通道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11-0061-01
基于“綜合實踐”的教學理念,數學主題學習應以“主題”為核心,對數學教學內容進行創新與建構。它是以數學問題為切入口、以數學活動為主線、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長程或短程學習,包含數學學科內的主題學習、學科間的主題學習和融合學生生活與數學的跨界主題學習。
一、學科獨立的主題學習,提升“思維力”
數學學科內的主題學習是對數學學科的“種子知識”“發展性知識”和“再生性知識”的整理與優化,能將零散、獨立的知識點串聯起來,使之成為整體性、結構性、系統性的“知識串”“知識塊”“知識體”。
例如,教學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以及梯形的面積后,筆者以“轉化”主題,從兩個層面教學平面圖形面積的轉化。其一,為什么要轉化。筆者從“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缸”“于振善稱地圖”等故事入手,讓學生感悟新知是建立在舊知基礎上的。接著,讓學生思考學習過程中哪些地方運用了轉化,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乘法轉化為若干個相同的數相加、乘方轉化為若干個相同的數相乘、小數乘法轉化成整數乘法……最后,引導學生將“轉化”聚焦到平面圖形的面積上來。學生逐漸探索轉化的思路:新知須轉化成舊知,未知須轉化成已知,陌生須轉化成熟悉。其二,怎樣轉化。轉化是有方法的,有時轉化是一種簡化,即將新知簡化成更具解釋力和包容性的舊知,如乘法轉化為加法、乘方轉化為乘法等;有時轉化是一種恒等變形,如解方程等;有時轉化是一種變換,如平面圖形面積的推導等。
在“轉化”這個主題的學習中,學生不僅對平面圖形的面積轉化有了更深刻認識,掌握了作輔助線、剪拼、平移、旋轉、對折等操作方法,而且能將已經學習的數學知識等進行整合,思維更為靈活,形成了自己的數學觀和方法體系。
二、學科間的主題學習,開闊“視野度”
數學主題學習要打破學科間的藩籬,讓不同的學科相互融通、對話,使學生形成整體的認知。
例如,教學“比”“比例”“比例尺”后,筆者以測量旗桿的高度為主題,讓學生仔細思考該如何測量。一開始,有的學生沒有聯系生活實際,認為可以將旗桿放倒,再豎起來;有的學生認為可以將一根繩子系在國旗上,將國旗升到最高處,記下繩子此時的位置,把國旗降下后測量繩子的長度;還有的學生說可以采用估測法……當筆者啟發學生聯系所學的數學知識(比和比例)和科學知識(光和影)去思考時,他們恍然大悟,認識到可以利用影子和物體高度的比來解決問題。接著筆者組織學生討論:測量時要注意什么。聯系科學課學到的知識,有的學生認為測量時應在同一時刻、同一地點,有的認為應當在早晨或傍晚測量,因為中午時物體的影子很短,會導致結果不精確,有的認為物體應當盡量垂直于地面……最后,讓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展開測量,驗證猜想,促進數學和科學的嫁接與融合。
此外,我們制定了“小區平面圖設計師”的主題,將數學與美術融合,讓學生進行測量、計算和繪圖,探究“長度比例尺”和“面積比例尺”的關系;以“神奇的黃金比”為主題,將數學與音樂、繪畫、體育等學科融合,學生深刻認識了美的“黃金法則”。學科融合,學生深刻感受和體驗到數學知識的意義與價值,培養了學生創新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和能力。
三、跨界主題學習,打造學習主場
有些主題活動牽涉的面廣,實踐內容多,由此形成了學生“生活世界”與“數學世界”相接的跨界主題學習。
例如,筆者在六年級學生中開展以“環保”為主題的創新活動。有的學生調查了“空氣中的霧霾”,提出“用數學的眼睛看‘霧霾”的跨界主題;有的學生調查垃圾的轉化,提出“變廢為寶”的跨界主題……在“霧霾”的主題學習中,通過與環衛工人交談、查閱工具書、上網查資料等途徑,學生用數據證明了尾氣驚人事實:一輛小汽車的平均排放量如果為2升,那么每分鐘可以排放廢氣3000升,1小時排放廢氣3000×60×0.001=180(立方米)!在驚人的數據面前,學生會對環保更有感觸,從而激發強烈的環保意識。
跨界主題學習基于學生對生活和數學認知,它連接了課堂的內外,喚醒了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主題研發中大展身手,主動運用數學知識,時刻處于數學學習的主場優勢中。
總之,主題學習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可為相關的知識制定主題,帶領學生以主題為中心進行學習,拓寬學生的成長通道,從而全面、整體地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責編 吳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