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是現今高中課堂教學中的一個熱頻詞,它強調課堂學習中學生的主體性。課堂以學生的自學—合學為主要方式。但部分教師僅注重學生討論的形式,很少關注學生討論的效果。對討論的追求只停留在淺層次上,不能真正達到生態課堂的目的。
關鍵詞:語文教學;生態課堂;討論教學法
參加教學觀摩,發現一些青年教師喜歡運用討論教學法。但是,在實際運用中,經常出現如下現象:教師提出問題之后,立即讓學生展開討論;討論的問題比較簡單,甚至根本就沒有討論的必要;討論之后的收束比較倉促,學生的學習收益不夠明顯。
針對此類問題,筆者認真思考,并且開展了討論教學的嘗試。
一、未雨綢繆,開展有準備的教學討論
正如宇宙飛船的發射需要經過嚴密的檢查一樣,教學討論也必須要有經得起考驗的充足準備。從嚴格意義上講,這種準備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教師層面的,一是學生層面的。
從教師角度講,討論話題或議題的確定是首先需要考慮的。在這方面,教師需要充分備課,要結合文本和學生實際,敲定適宜的討論點。這個適宜的標準是:既要能讓學生著手討論,又要具有一定的難度,能借助學生團隊或師生協作的力量,對討論的問題能生發思考并產生比較合理而且新穎的結論。教師更要注意控制好討論的時機。課堂教學之初,由于教學內容處于導入這一基礎階段,自然是不適宜組織學生討論的。課堂教學結束階段,大多是教學內容的總結階段,一般也不太適宜進行討論。為此,筆者以為最適宜的時機應該固定在課堂教學中段。例如,在執教《山居秋暝》時,在梳理完詩歌文本字面內容之后,筆者提出一個問題:“詩人王維創作此詩的動機是什么?”對這個問題,同學們議論紛紛,給出的答案也是多種多樣。在這種背景下,筆者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在小組之內交流各自意見,并給出理由;繼而再讓各小組代表在全班范圍之內交流,最終得出大家一致認可的答案:此地樂,甘愿歸隱。
從學生層面講,對于需要討論的問題,必須有個心理和思想準備。為此,在教學討論開始之前,教師必須給足時間,讓學生預先進行個性化理解和思考。然后,再帶著各自的思考成果在小組乃至班級層面進行交流。
二、期待精彩,助推有交鋒的教學討論
在傳統課堂中,“權威”的影子牢牢地控制與牽引著課堂教學的進程。在這樣的課堂里,教師是權威,他們所講的話就是金科玉律,不可違背,學生只能被動、默默承受。其實,這是有違教學生態的行為,因為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意識和思想。因此,教師應當給學生以自主表現的舞臺,助推他們借著討論激蕩與生成智慧。
討論中,教師首先要有適度、美好的期待。從根本上講,每一位學生都是期盼自己得到鼓勵與肯定的,在教師善意而有耐心的期許之中,學生往往會有意料不到的精彩表現。例如,在執教“底層的光芒”這個單元時,我讓學生對《品質》《老王》這兩篇課文進行比較鑒賞,并沒有給出帶有聚合性質的討論問題,只是讓他們進行比較閱讀,之后就靜靜地等待學生的回答。沒想到學生經過思考和交流之后的答案可謂異彩紛呈:有的學生發現這兩篇課文的主人公都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他們往往不被人看重;有的學生發現這些小人物都具有可貴的精神品質,他們用自己質樸的言行放出耀眼的人性之光;有的學生將這些品質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友善”相聯系,由此得出有些價值觀是全世界都需要的,這樣的討論結果很精彩。
其次,教師要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的思想爭鳴。事實上,從《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來看,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是被納入預期的。為此,聰慧的教師自然懂得要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探究情境,激發學生針對某一問題或某一類問題進行探討。例如,執教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在引領學生梳理完上下闋的主要內容之后,筆者就著重引導學生探討兩個問題:一是詞人刻畫周瑜形象的真正意圖是什么?二是詞人在這首詞作中傾注了怎樣的情感?討論中學生有不同的見解。有的學生認為詞人刻畫周瑜形象,是以其少年英雄形象與詞人自身的“早生華發”形成對照,繼而凸顯自身被貶到黃州的落寞與無奈。有的學生認為詞作第一句就奠定了全詞的感情基調,風流人物總被滾滾大江之水淘盡,以至于在全詞收束之時,詞人發出人生如夢的感慨,才有“一尊還酹江月”的舉動。于是,在這些學生看來,寫周瑜的少年得志并非單純地贊美其英雄形象,而是感慨韶華易逝。因而在這些學生眼中,詞人的心態也帶有消沉的意味。
三、和融共生,注重討論后的精進
在學生的討論過程中,教師必須處于全程參與和監控狀態中。一方面,教師要參與討論,并且適時表達自己的觀點。另一方面,教師需要對學生開展多向度評價。一是學生之間的評價,二是教師的評價。無論是哪一種評價,可以是肯定的評價,也可以是辯駁性的評價,它們都具有引發認知提升的作用。在此過程中,評價的一方和被評價的一方都會有收獲,或是知識性的,或是思維方式層面的,或是價值觀角度的。可以這么講,評價就是為了觸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借鑒和促動。
課堂教學是一門綜合性質很強的科學,討論在其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人師者必須深入學習討論教學之實質,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探尋最佳的討論方略,并將其運用到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成為受益者。
參考文獻:
[1] 岳偉,劉貴華.走向生態課堂——論課堂的整體性變革[J].教育研究,2014,(8).
[2] 王穎.構建積極心理暗示,提高語文學習熱忱[J].語文知識,2014,(2).
作者簡介:姚平平(1979—),女,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沙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