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曄
【摘要】 目的 探討急診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和預后的作用。方法 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60例。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的搶救技術, 觀察組患者進行急診護理干涉, 對比兩組患者的干預效果。結果 在護理過程中, 觀察組的死亡率為3.3%低于對照組的2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急救反應時間為(24.8±9.6)min、住院時間為(13.3±2.5)d短于對照組的(55.7±13.2)min、(23.8±3.7)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急診護理治療急性心肌梗死, 死亡率低、并發癥少, 急救反應時間短,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急診護理;治療;預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5.086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發率較高, 且病情會迅速惡化, 嚴重則可致使患者死亡[1]。如果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后, 不能及時的有效的搶救, 則致死率和致殘率非常高。這急性心肌梗死每時每刻都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 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2]。臨床上通過數次的實驗表明, 高效的迅速的急診護理干涉急性心肌梗死, 其搶救效率高。本文對本急救中心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別進行治療, 探討急診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和預后的作用, 現將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急救中心收治的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60例。觀察組中男30例、女30例, 年齡35~68歲, 平均年齡(51.5±7.3)歲;對照組中男32例、女28例, 年齡36~70歲, 平均年齡(53.0±7.2)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入急救中心檢測,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急診護理:①出診時間比較快速, 為患者和患者家屬詳細講解臨時搶救說明, 有效指導患者和患者家屬控制情緒、保護冷靜, 禁止隨意走動[3];②建議患者采取平躺臥位, 禁止隨意搬運, 耐心等候救護車;③救護人員快速檢測患者心電圖, 檢查患者的體征變化情況;④救護人員必須準確齊全氧氣口罩和相關的吸氧設備, 保證患者在心臟病發作后可以及時吸氧, 減少并發癥的發生;⑤給患者建立≥1條有效的靜脈通路, 保證藥物可以方便、及時、順利的輸入, 將留置針固定好, 防止液體溢出;⑥患者病情控制良好后, 盡快送至醫院治療, 爭取最佳搶救時間, 注意患者的生命體征, 保持穩定現狀[4]。
1. 3 觀察指標 仔細觀察并記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死亡情況、急救反應時間和住院時間。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結果比較 在護理過程中, 觀察組患者中有6例發生休克、18例發生心力衰竭、12例發生心律失常、2例發生死亡;對照組患者中有14例發生休克、45例發生心力衰竭、34例發生心律失常、12例發生死亡;觀察組的死亡率為3.3%低于對照組的2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急救反應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 在護理過程中, 觀察組的急救反應時間為(24.8±9.6)min、住院時間為(13.3±2.5)d;對照組的急救反應時間為(55.7±13.2)min、住院時間為(23.8±3.7)d。觀察組的急救反應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有研究顯示, 近年來我國的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率逐年上升, 每年至少有50萬新發患者, 每年至少有200萬現患[5]。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率高, 其容易引發并發癥。急性心肌梗死發病, 患者會出現心肌缺氧、缺血情況, 而且急性心肌梗死突發性非常高, 如果不能及時搶救非常容易導致患者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在發病前1~2 d或1~2周有前驅癥狀, 通常表現為心絞痛加重, 發作時間延長[6]。有研究發現, 如果患者有發熱且胸骨后部劇烈疼痛, 出現嘔吐、心律失常、白細胞增多、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電圖發生改變, 血清心肌酶水平異常上升等癥狀, 就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可能發病[7]。
持續性缺血缺氧、冠狀動脈急性導致的心肌壞死即急性心肌梗死[8]。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癥狀一般表現為持久且劇烈的胸骨疼痛, 即使服用藥物也不能完全緩解, 提高血清心肌酶活性, 改變心電圖, 引發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嚴重則危及生命安全[9-11]。因為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非常高, 在突發后必須在非常短的黃金搶救時機中進行及時有效的搶救才能提高搶救效率, 降低死亡率。目前在臨床上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最好的方案就是急診護理, 它可以有效的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14]。及時搶救患者生命, 是醫療工作者的搶救宗旨。在對患者進行入院搶救前, 必須仔細觀察和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征、病發情況, 在入院后也認真的觀察和記錄患者的治療狀況、并發癥發生情況、急救反應的時間、住院時間, 提高搶救的可行性和高效性[15]。
本文對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別進行常規的搶救技術和急診護理, 根據治療結果:觀察組的死亡率3.3%低于對照組的死亡率2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急救反應時間為(24.8±9.6)min、住院時間為(13.3±2.5)d;
對照組的急救反應時間為(55.7±13.2)min、住院時間為(23.8±
3.7)d。觀察組的急救反應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使用急診護理治療急性心肌梗死, 可以有效的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 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明顯縮短急救反應時間和住院時間, 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效果,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紹麗.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院前急救與急診護理.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 2015, 9(3):42-44.
[2] 蔣衛平. 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行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的應用效果. 青島醫藥衛生, 2015, 6(9):447-449.
[3] 鄭春媚.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急診護理路徑的效果評價.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 2015(6):125-126.
[4] 吳紹芹, 吳懷芹.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急診護理分析探討.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6, 1(6):256-257.
[5] 孟先, 張大鵬, 楊新春, 等. 急性心肌梗塞急診經皮冠脈介入治療后長期預后的相關因素. 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 2010, 6(4):600-603.
[6] 郝勝蘭.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院前急救護理對預后的影響. 求醫問藥(下半月), 2013, 4(8):115.
[7] 徐翔. 淺談急診急救護理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作用. 當代醫藥論叢, 2015(2):53.
[8] 王穎.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急診護理路徑的效果分析.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5, 24(3):325-326.
[9] 王俊玫, 孫艷紅. 急診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響.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6, 3(19):3869-3870.
[10] 駱崢崢. 急診護理路徑對急性心肌梗死搶救效果的影響. 母嬰世界, 2015, 17(6):333-334.
[11] 夏青. 急診護理路徑對急性心肌梗死搶救效果的影響.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 17(5):122.
[12] 張偉紅. 急診護理路徑對急性心肌梗死搶救效果的影響. 醫藥衛生:文摘版, 2015, 26(12):114.
[13] 孫桂杰.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診急救護理.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5, 7(1):85-86.
[14] 于鳳蓮, 盧芳芳, 李杰. 急性心肌梗塞的院前急救護理. 工企醫刊, 2009, 1(2):39-41.
[15] 付雪飛, 宗彩霞, 張呈, 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急診護理路徑的效果評價. 中國傷殘醫學, 2015(10):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