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東盛
摘 要:加強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階段是一個人發展語言的黃金時期。盡快讓每個孩子動起來,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培養口頭表達能力,是我們教師刻不容緩的任務。
關鍵詞: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在原大綱的基礎上經過了較大幅度的修訂,其中把以前的“基礎訓練”改為“積累運用”,把“聽話?說話”改為“口語交際”訓練,口語交際旨在交流互動中提高口語交際的能力,而語文課程標準將“口語交際”作為一個獨立的體系貫穿于整個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和要求之中,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在未來社會所必須具備的一種靈活、機智的聽說能力和待人接物的能力。這種做法體現了觀念的更新,又更具有操作性,有利于提高聽說教學的效率。
一、創設情境,激發口語交際的興趣
新大綱提出這樣的要求:“要在課內外創設多種多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這是口語交際訓練的一條重要途徑。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是在具體情境的實踐中培養出來的,特別是小學生,他們年齡小、注意力易分散、形象思維占主要優勢,沒有具體的情境,學生就不可能承擔有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也不可能有雙向互動的實踐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情境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一)語言創設情境
老師生動的語言,便可以創設引人入勝的情境,使學生充滿神奇的想像,欲罷不能,使他們想說,爭著要說。閱讀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得到了訓練,又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想像能力。
(二)實物創設情境
小學生智能發展尚處于低級階段,他們觀察事物往往比較粗略,因此,在教小學生說話時,要教會他們觀察。直觀形象的實物展示,能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益于學生觀察,引起學生口語交際的欲望,激發他們口語交際的熱情。如第六冊語文課本中有口語交際“說家鄉”,教師把一幅幅家鄉的山水畫、果園、田野、建筑、風情世俗等熟悉的畫面用媒體呈現于學生面前,學生個個眼前一亮,隨著教師的相機點撥,人人有話想說、有話可說,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話題“家鄉的景”、“家鄉的人”、“家鄉的建筑”、“家鄉的風情”。小組中交流,然后每小組留下一人,其他成員帶著本組交流成果分別到其他小組分享,這樣學生入情入境地進行口語交際,達到良好的訓練效果。
(三)表演創設情境
兒童是用形象、色彩來思維的,兒童只有通過表演,再現生活情景,從中感受、體驗形象,觀察、思維、想像和表達能力才得到最充分的發展。如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練習4的口語交際“買文具”,這是小學生社會交際活動中常見的買賣交易,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買賣雙方本著各自的立場說話、做事,教師設計兩個層次的問題:“售貨員沒搭理你,怎么說?”“要求調換商品,怎么說?”,讓學生在小組內扮演交際的主人公張小雨和收貨阿姨的對話情景:張小雨走進文具店,沒有稱呼說“我要買一支鋼筆”,售貨員阿姨沒有搭理張小雨,“阿姨,我要買一支鋼筆”,售貨員阿姨隨手拿了一支筆遞給張小雨說:“六元伍角一支”,張小雨看了看:“這支筆不好,換一支吧,阿姨”“你想要什么檔次的筆?”,“中檔的吧,筆尖細點的。”“你看,這支筆可以嗎?”“阿姨,請您多拿幾款給我挑選,行嗎?”售貨員阿姨拿了幾支筆給張小雨,張小雨挑選到滿意的筆付了錢,說:“謝謝阿姨!”學生在表演的情境中輕松愉快、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地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既順應學生的認識規律和能力發展的過程,又有效地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說話態度和語言習慣。
二、結合生活實際,使學生有話可說
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僅僅依靠課內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引導學生運用課內嘗到的口語交際知識,積極主動地在平時的社會生活中進行實踐。而豐富多彩的生活又給口語交際教學提供了活水源泉。因此,教師要主動幫助學生巧搭口語交際的“舞臺”,創設富有時代感和濃郁的生活情趣的語境,讓學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舞臺”中觀察、表達,在活動中發展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三、激勵評價,讓學生充滿自信,敢說想說
口語交際課上,要重視學生,學生有興趣,才有交流的動機,他們需要老師常用肯定和表揚的方式來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激發他們的上進心,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口語交際“介紹我的小制作”,讓學生把自己制作的過程跟大家說一說,不管學生講得是否有條理,只要他(她)想說、敢說,老師要耐心地聽學生發言,不要輕易打斷學生的思路;要善于發現學生微小的進步及時肯定,不要輕易挑剔學生這個詞“不規范”,那個詞“有毛病”,即使某個詞說錯了,也要允許或提醒他重新換個詞再說。小學生初練口語,往往語無倫次,更需要老師的細心呵護。
總之,語言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溝通都離不開語言作為中介,語言在人類的生活中起著不可缺少的作用。而小學生是人的一生中語言發展與運用的關鍵時期,因此,在這一黃金時期,我們應采取各種有效策略誘導孩子想說、敢說、會說,讓他們在自由表達中最大限度的釋放自己,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思想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