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義
摘 要:數學是抽象性和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數學的抽象性和兒童思維形成了一對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途徑,就是利用學具操作這一直觀的教學手段進行思維訓練,把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轉變成學生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理解的了的數學事實,因勢利導,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
關鍵詞:操作學具;啟發質疑;巧妙運用
數學是抽象性和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數學的抽象性和兒童思維形成了一對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途徑,就是采取直觀的教學手段進行思維訓練,把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轉變成學生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理解的了的數學事實。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一個人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切斷了動手,就意味著切斷了與思維的聯系。對小學生而言,只是簡單的坐著聽和看,不一定會記住知識。要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并保持持續性學習的興趣,從而更容易的掌握所學的知識。利用學具操作讓學生動起來,就是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一個很有效的途徑。以下是我的體會與收獲。
一、從操作學具入手,讓學生動起來
感性認識是學生獲得知識的第一步,學生的學習一般都從感性認識開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操作學具,使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調動多種感官,為學生提供學習參與機會,使其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例如在教學“時、分、秒的認識”時,我讓學生利用學具盒上的鐘或從家里帶來的鐘表,撥動時針、分針、秒針,觀察每個部分的變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不難發現,秒針每走一圈分針走一格,分針每走一圈時針走一格,這樣很直觀的就能認識到時、分、秒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學習有關時、分、秒之間的知識就簡單的多。在課內,我還設計讓學生在同桌之間利用學具鐘相互提問,在這個練習中學生可以自由撥鐘,互相問答,即當學生,又當老師,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又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我讓學生用長方形或正方形的紙片折一折。先讓學生思考,如果把紙片平均分成4份,可以怎么折?學生的折法多種多樣,有的把一張長方形紙片折成四個小長方形,有的把一張正方形紙片折成四個三角形,這樣有助于學生發散思維。折好后,我讓他們將其中一份涂上顏色,觀察涂色部分和未涂色部分的關系,然后再用不同顏色的筆為其他三份涂色,學生很輕松的掌握了分數中整體和部分間的關系,理解了分數的意義,這樣的動手中,學習的興趣也被調動起來了。
二、創設操作情境,讓學生質疑的聲音“響”起來
讀書有疑,方始是學。提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始,學生是否學會提出問題,是學生是否學會學習的重要標志,也是評估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創造操作情景,啟發學生質疑。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一特性時,我先圍繞“任意三條線段能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不同長度的小棒若干,每個小棒代表一條線段,指導學生自己用小棒去圍三角形,很快就有學生反映,有的能圍成三角形,有的則不能。為了解答學生的這個疑問,我引導學生比較他們圍成的圖形所具備的特點,取出兩根小棒相接和第三根相比,能夠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每兩根相接都比第三根長,只要有一組小棒長度短于第三根均不能圍成三角形。因此得出,任意三根小棒不一定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只有在兩根小棒的和大于第三根小棒時才能圍成三角形,進而得出本節課的知識點:“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的結論。這樣的教學過程,教師沒有更多地講知識,而是通過指導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在質疑、實踐、討論、交流中不斷發現新問題,解決問題。教學中應該留給學生的是一個問號而不是一個句號,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探索,及時點撥學生的探究方向,肯定學生的見解,適時地做學習小結,讓課堂上學生的質疑的聲音“響”起來!
三、巧妙運用操作,讓學生思維活起來
小學生思維以形象性思維為主,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實踐操作的機會,讓操作與思維聯系起來,使操作成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源泉。例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教師首先組織學生用8根長度相等小棒分別拼正方形和等邊三角形,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時發現:如果拼兩個正方形,則8根小棒剛合適;如果拼一個正方形和一個等邊三角形,則多出1根小棒;如果拼兩個等邊三角形則多出2根小棒。由沒有剩余引出有剩余,在操作活動中進入新課,感知了余數概念。在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時,課前讓每個學生自己準備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銳角三角形各一對以及幾個平行四邊形進行擺一擺、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看看能不能通過拼、擺、移、剪成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通過自己動手去尋找和推導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有的學生用一對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或正方形;有的學生用一個平行四邊形剪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也有學生只用一個三角形通過割補法,把它轉化為長方形或正方形。由于正方形和長方形也可以當作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對待,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三角形的底和高之間的關系,通過觀察,學生很容易發現三角形底相當于平行四邊形底,三角形的高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高,從中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這樣發現新知,學生容易理解和記憶,而且在操作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加快了學生由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的進程。
總之,如何讓學生動起來,讓數學課堂活起來,關鍵在于教師有意識地引導,有步驟地組織,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因勢利導,便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興趣盎然,對知識的理解、運用也就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