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亭
(青島滄口學校)
隨著課程改革、閱讀新理念的深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改進閱讀方法,擴大閱讀量,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就成了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
以往的課堂,對于課內現代文的講解,很多教師囿于課文,特別是我個人有一個極其深刻的感受:覺得課文的知識點實在是太多了,哪一個也舍不得或者不敢扔掉,于是乎課堂就變得面面俱到、零零碎碎,花費了很多時間,卻磨掉了學生閱讀的興趣。
類文閱讀,即是為了加深學生對教材中課文的理解,提高學生分析、概括、理解的能力,提高認識水平而選擇與課文題材相似的文章或片段(如從課文題材、體裁、結構、技巧、語言等各種角度找相同點),兩相對照,擴充知識、信息的來源,增加課文信息密度,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樣,一節課就可以講解兩篇甚至更多文章,顛覆了閱讀教學中過于限定于課堂、品味類文閱讀之美限定于課文的局面,有助于擴大學生的閱讀量。
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為例,一般的教學設計常會因知識點碎,難抓重點,極易出現課堂效率低下的現象。如果采取類文閱讀,找準一個切入點進行延展,就能很好解決以上問題。我們可以從本文最有特色的“心理描寫”切入,通過對小男孩心路歷程的賞析來把握文本內容,注重本文的好詞使用、環境描寫、文章主旨等問題,提煉賞析人物心理描寫的方法的同時,將本文知識點遷移,引入類文《被騙》,將“心理描寫”這一知識點提煉升華,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也在一節課上閱讀了課內課外兩篇文章,擴大了閱讀量,同時進行課后延展,引導學生采用此方式有效增加課外閱讀量和學會文章的賞析比較,提高閱讀能力。
下面是本節課的教學設計。
一、直接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進行類文的閱讀學習,去感受心理變化帶給我們的美。首先,我們來看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師過渡:通過之前對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們驚喜地看到一個膽小軟弱的小男孩成長成了一個男子漢,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得到了能應付一切問題的經驗”,請同學們思考這個小男孩到底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才成長起來。
二、互助合作
1.身處險境
請同學們迅速默讀課文第7~22段,畫出相關的詞組或句子,概括出小男孩的心理變化過程。
追問:是什么東西促使“我”的心理活動發生了有層次的變化?
明確:環境的改變。(適時引導間接的心理描寫,即可以通過動作、語言、環境等來表現人物心理的變化。)
在學生找的過程中,教師適時指導朗讀,可以個人讀、同桌讀、齊讀等,去感受這種害怕、恐懼的心理。
2.征服困難
過渡:我聽到了杰利和我父親的聲音!(聽見)(為什么使用感嘆號?讀一下句號和感嘆號的區別,分析找出這種驚喜、激動的
心情。)
重點賞析“小心翼翼”和“探”字,讓學生體會心理的變化。
重點指導朗讀“你能辦得到”“這似乎能辦得到”“我能辦得到”這三句話,體會“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全班交流體會。)
三、總結提升
過渡:剛才我們一起感受到了小男孩從害怕、恐懼、絕望,毫無信心到充滿信心地去應付一切的心理變化,同學們,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沒有這些心理變化的描寫,這篇文章會怎樣?
學生自由回答,小組討論交流后全班再交流。
教師總結:心理變化之美表現在:1.使人物形象豐滿、真實。
2.推動情節的發展。3.凸顯主旨。
學生記下關鍵詞。
四、思維訓練
過渡:文章之美,美在變化,今天我們重點賞析了心理變化的美,類似的文章還有很多,請同學們快速默讀文章《被騙》,畫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詞語或句子,并概括出“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1.“我”搭乘出租車經歷了一系列的情緒變化,畫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詞語或句子,并概括出“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學生默讀課文,小組討論,找出相關語句,然后交流“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教師提示學生不同的時間“我”的心理是不同的,幫助學生尋找總結答案。并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感受心理變化的美。
2.文中結尾處提到:“我被騙了!可到底怎么被騙了呢?”請結合“我”的心理變化過程分析“我”到底被什么給騙了。
3.有人認為這篇小說是贊揚人性美好,也有人認為是揭露人性丑惡,你覺得哪個更好?
學生自由發言,體會心理變化對主旨的影響。
提問:通過本次的類文的閱讀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明確:通過動作、語言、環境等方面的描寫,可以凸顯心理變化之美;心理變化之美美在使人物形象豐滿、真實,推動情節的發展,凸顯主旨。
學生在學案上寫下自己的收獲并互相交流。
五、課后延展
閱讀扎多爾諾夫的小說《第九車廂》、曹文軒的《草房子》,進一步感受文章的變化之美。
在日常教學中,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抱怨學生的閱讀量太少了,而又總擠不出寶貴的講課時間給學生去閱讀,類文閱讀的嘗試,為解決這一矛盾帶來了新的思索。類文閱讀不但強化知識點還能擴大閱讀量,利用教師引進類文、多媒體梳理和引導、學生的人生體驗等豐富多樣的資源樣式來達成學生的學習目標,顯得有效而生動;師生互動總結出人物心理可以由動作描寫、環境描寫、人物的語氣語調體現出來,方法實用,互動活躍,課堂內容豐富。借助這次的課例打磨,我們在以后的教學中會繼續探索其他課文的類點,找準類文,將這一模式進行下去。
這次課例得到了省級專家畢淑娟老師的好評,她是這樣說的:“一節課,學習了兩篇文章,集中在一個著力點上——抓住關鍵詞句,這樣的教學富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一定會讓學生學有
所獲?!?/p>
類文閱讀是一個好的方向,但選文很重要,選點也很重要,而且最好是以教材為基礎的類文閱讀。這給我們留下一些思考:如何更好地進行類文閱讀的選文與選點;如何注重文本中的文化含量,是否通過簡單的與學生的對話與交流就可解決;采用什么樣的閱讀方式讓類文閱讀在有限的一節課中給予學生更多的自己感知文本的時間;類點的選擇、類文閱讀的具體操作方法如何能更有效地為學生所用等。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接下來的工作中不斷探索。
編輯 鄭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