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萍
(內蒙古包頭市包鋼實驗中學)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頒布以來,初中語文教學改革工作一直在新課程標準指導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針對新課程標準下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這一話題,闡述了教學改革工作取得的豐碩成果,供諸位教師參考。
關鍵詞: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初中語文;高效課堂
語言文字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對于學生掌握交際工具、繼承和發揚人類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筆者認為,想要構建高效課堂,初中語文教師應當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積極開展課外讀書活動,推行小組合作學習。
一、運用現代教學手段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中提到: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增強,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斷出現,對人們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給語文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在教學實踐當中不難發現,現在的初中生幾乎一刻都離不開手機、網絡,不僅下課發微信、看視頻、聽音樂,更有甚者,上課時也偷偷在課桌下看手機,心早已不在課堂上。教師三令五申,嚴禁學生使用手機,但即便如此,依舊阻擋不了學生對手機、網絡的向往。
與其采取打壓手段,教師不妨另辟蹊徑巧妙借助這些現代教學手段,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知識點,促使手機、網絡在學生的語文學習當中發揮正能量。
以八年級上冊酈道元《三峽》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投影設備,為學生呈現三峽四季美妙風光的圖片,并配上“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等相應文字。通過這種圖文并茂的方式,學生對酈道元所描繪的三峽美景有了直觀形象的感受,理解這篇文言文就輕松得多。在莫泊桑《項鏈》這篇課文教學之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課下搜索同名影片,了解故事情節。正式上課時,學生可以談一談自己的觀看感受,并結合課文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
二、開展課外讀書活動
新課程標準在課程設計思路中指出: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律。語文課程是一門涉獵廣泛、內涵豐富的學科,每學期僅僅依靠教材上的三十余篇文章,是無法使學生領略語文課程廣闊的思想內涵的。
中考越來越關注對學生課外閱讀情況的考查,近幾年,各省市中考題涉及名著閱讀的有將近10分的分值,這更是奠定了語文教師搞好課外閱讀活動的決心。每學期開學伊始,教師應當根據本學期教學需要,為學生推薦與課文有關的書籍,開闊學生的視野,為學生理解教材文章打好基礎。例如,七年級上冊教學伊始,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冰心的《繁星》《春水》短詩集,為學生學習第四課《荷葉·母親》提前做好鋪墊。
烏申斯基這樣談論過怎么讀書的問題:“書籍對于人類原有很重大的意義,但,書籍不僅對那些不會讀書的人毫無用處,就是對那些機械地讀完了書還不會從死的文字中引申活的思想的人也是無用的。”這同孔子在《論語》當中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異曲同工之妙。讀書固然是好,但讀書也需要注意方法。在教學中發現,很多學生囫圇吞棗式地閱讀,將時間白白地費掉,對學習一點幫助都沒有。鉛筆和筆記本是讀書時少不了的兩件東西,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要讓學生一邊讀書,一邊用筆畫一畫,適時停下來思考幾許,這樣才能知道,他們所知的還是甚少。每學期可以在班級中組織一次讀書筆記展覽比賽,從而激勵學生積極投身閱讀活動。
三、推行小學合作學習
課程標準中“課程理念”一節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求知欲,鼓勵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基于這一理念,教師應當推行小組合作學習,將學生按照認識水平差異,協調劃分為4~6人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教學,激發學生自主探究,促使高效課堂的生成。
以七年級上冊《春》一課教學為例,講解本篇散文修辭手法使用相關知識時,教師不妨要求學生分成小組,分工合作,找出文章中比喻、擬人、排比、夸張等修辭手法的對應例句,以表格形式展現出來。每組可給出5~10分鐘時間,為完成學習任務,學生必須相互配合,共同找出答案。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小組間加強交流與合作,整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培養,團隊合作意識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目標也有效達成,對高效課堂的構建百利而無一害。
在推行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過程中,我發現課堂紀律是最難維持的。因此,教師要扮演好課堂引路人的角色,時時在課堂內走動,了解小組合作探究進度,并適當給予提示和幫助,確保小組合作學習朝著高效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雷艷儀.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提升策略探討[J].語文學刊,2015(5).
編輯 張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