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明
摘 要:我國的經濟正在快速發展,對于縣域供給側改革戰略方向,遼寧省將全面貫徹與實行,穩扎穩打塑造遼寧經濟新增長點,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新打造老工業基地經濟新格局。為此,針對這一課題給出了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方向與基本策略、準確實施農產品的供給側調整結構、準確判斷供給側結構的改革,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走向的指導與建議。
關鍵詞:供給經濟學;縣域;供給側改革;思考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2.056
我國的縣級城市眾多,有最廣大的土地面積和數量龐大的人口,縣域是我國保障好經濟、民生發展、社會穩定的基礎。縣域的經濟發展會帶動我國的全面經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縣域的經濟更是以高速的發展速度推動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為推進我國全面經濟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縣域的經濟發展也受到了轉型的壓力,迫切的需要探尋新的發展方向,本文以遼寧省為例,探究縣域供給側改革戰略與有效推進思考。
1 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方向與基本策略
1.1 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方向
供給側和需求側是相互對應的,其依據的經濟理論為供給經濟理論學與凱恩斯經濟學,在宏觀的經濟管理方案上,需求供應更多的是進行需求管理,主要是進行經濟投資、消費和出口來有效的提升經濟的發展速度。供給側更多的是對供給進行管理,主要的策略方案是利用勞動力與土地、資本創新運用供給率,實現供給與需求的完美結合,從而達到生產環節的最理想狀態,帶動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經濟質量也大幅度提升。
1.2 供給側改革的基本策略
(1)遼寧實行供給側改革是將供給側進行結構調整,實施增長經濟驅動的方式,利用對管理與發展模式進行高度整理的選擇,遼寧省實行供給側改革是對現有較慢發展的經濟狀態進行提升的關鍵舉措。
(2)在基本策略制定上,從微觀的角度出發,供給側改革要注重從喚起市場主體活力的角度為出發點,使各個生產成果可以順利的走向市場,實現產品自身的價值,形成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路線。從宏觀的角度出發,供給側改革要注重提高政府的供給制度,全面對管理體系進行創新,營造出市場主體優勢,釋放市場潛力,將出臺的各種優惠秀政策運用在資源儲存的重新優化重組中,提升遼寧省的整體經濟競爭實力。
2 準確實施農產品的供給側調整結構
2.1 發揮遼寧的農產品優勢,提升農產品的供給能力
高端的農產品需求量大并且利潤空間也非常大。遼寧省可以依據各個縣的優勢,對農產品的供給結構進行調整。在基礎條件比較好的縣域,以原有的農產品為產業依托,建立高級的農產品園區,用于培養高端的、綠色無公害的產品。例如:遼寧孟家綠色食品加工工業區、遼寧沈北輝山農產品加工區、大連莊河農產品加工區、海城紡織工業園、本溪中藥加工園、鐵嶺開西農產品加工區,其中沈北輝山農產品加工區的年銷售收入已達5000多億元。需要著重注意的是,高端產品在生產與供給上,要全面提升產品的保鮮、包裝技術,嚴格對農產品進行監察,確保其安全性,將遼寧省各個縣的優勢與特長全面挖掘出來,實現經濟快速增長。
2.2 大力發展遼寧中低端的農產品供給
目前,更多的農產品市場份額要歸屬于中低端的產品。但是中低端的農產品最令人擔心的問題就是其安全質量問題,所以,在產品的供給上要嚴格對產品的質量進行監察,以更高的標準、更具體的要求確保產品的質量,調整產品結構的同時更要調整產品的產量與質量,提升占領市場份額的優勢。
2.3 加快推進農產品的技術創新,進行農林特產的深加工
遼寧省各縣的農林特產非常豐富,榛子、蘑菇、山楂、蘋果等。但較多的都是在本省進行銷售,利潤空間不會很高,在農林特產的供給上,要注重體現出產品的質量與綠色等銷售方式,以質量品質取勝,打造遼寧的農林特產品牌,同時加快本土產品技術加工的創新,引進高端的儀器設備,增加產品的利潤空間,使遼寧的農林特點可以推廣至全國甚至出口海外。
3 準確判斷供給側結構的改革,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走向
3.1 緩解投資困難,依靠有效的經濟投入
縣域的經濟投入都會比較少,隨著遼寧省近年來對招商引資力度的加大,投資的項目正在增多,但也出現了一些盲目投資的問題。對縣域加大投資力度會極大的推進經濟發展,但一定要依據縣域的特點,投資好縣域的主導經濟產業,堅持嚴格審查投資門檻、加大監管力度與服務質量。利用集中整治的管理措施,將無效的、高污染的投資項目進行整改或者關停。全面推進綠色可持續發展農業的進行,建立好遼寧省自己的農業品牌。尤其是對制造與生產性服務業的投資比重,要充分與互聯網進行結合,將縣域發展的消費與文化消費信息充分挖掘出來,加快城鎮化發展改革的步伐,增強基礎設施的投入建設,大力改善生產與實際生活的條件。利用國家改造棚戶區的發展機遇,加強國家金融政策的實施,運用引進PPP模式,將改造、環境保護、設施建設和縣域發展等符合我國的基本政策導向。
3.2 優化產業結構布局,注重對新型產業的培養
縣域的資源分布各不相同,要利用科學的手段發展綠色經濟特色,在綠色經濟特色的基礎上發展新力量,開發新技術、將遼寧省打造出每個縣都具有地方特色的經濟區域。首先,要不斷培養新的產業集群,將新型的產業技術取代傳統的產業技術,把握好新興產業的發展腳步,以更高的起點將項目進行重新規劃與建設,推進產業關系密切的項目集中進行建設。其次,建立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策略,做好配套產業的建設,細化發展新型產業結構,組織精英隊伍,全面提升產業的附加值。最后,建立健全的產業結構體系,設置縣域平臺創新共享平臺,促進農業產品技術的交流與發展。
4 結束語
遼寧省對供給側結構改革非常重視,將其看成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機遇,是重新塑造遼寧經濟新格局的機遇。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縣域各個行業、部門都要梳理自己領域的供需錯配等問題和短板,找準矛盾,提出需求,扎實改進,凝聚力量,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將是一項巨大的改革工程,難度與力度會非難大,因此,必須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廣大干部群眾要嚴格貫徹執行改革措施,在嚴格要求、嚴格管理的同時強化正向激勵,實現縣域經濟有效、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選題研究中心,王佳寧,盛朝迅.重點領域改革節點研判:供給側與需求側[J].改革,2016,(01):3551.
[2]姚佐軍.供給側改革研究之三:供給側改革中的熱點問題筆談[J].河南社會科學,2016,(0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