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渤
摘 要:新課程提出,數學課要賦予學生更多自主實踐、親身體驗的機會,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這就要求教師改變以往數學教學中的傳統理念,把理論與實踐操作結合起來,變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寫學生抄的教學方法為以學生活動、學生實踐為主的新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課程改革;小學數學;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5-009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5.059
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傳統的教學方法比較側重老師的教,我們評價一節課的好壞往往是看老師講得怎么樣,而不太看重學生學的效果如何。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們倡導要大膽革除傳統教學中的弊病,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人,把學生學會學習作為教學的目標。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比較注意這方面的轉變和嘗試,有一些方法與大家分享。
一、問題導入法
“問題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有了問題就要找尋解決問題的辦法,課堂教學就有了目標,學生學習就有了方向,問題提出的巧妙就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
問題導入法大多在一節課的開始時運用,主要是利用學生的已知引出學生的未知。當學生感到利用頭腦中的知識解決不了問題時,老師也不要直接把現成的知識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根據教科書提供的課題與材料,積極主動地思考,一步一步地發現新結論和法則。比如,教學生學習有余數的除法時,當時學生已經學會了整除,我在上課一開始,讓幾個學生做了幾道整除的除法題,學生做得很好,他們也感到很高興,似乎世界上所有的除法運算不過如此。于是我寫出了一組除法算式讓他們來計算:9÷2=();25÷2=();33÷4=();50÷4= ();100÷3=(),學生發現不能整除,不知道等號后面該怎么寫。這時我引導學生學習書上的例題,看書上的講解,最終能夠使學生弄明白余數的概念。
問題導入法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導入方法,它能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以已有知識的導入為他們的思維提示了方向,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此他們對新知識的接受是很快的。
二、嘗試教學法
嘗試教學法是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中一種影響比較大的教學方法,其教學效果比較好,能避免傳統教學中以老師講為主導的局面。在教學的開始,教師先出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白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先做到心中有數,然后讓學生在知識的基礎上先來嘗試練習,在嘗試練習時,學生先自學課本,自己做題,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先記下,然后在小組活動中提出來,在小組內試著解決,如果還是解決不了,最后由小組代表提出,教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嘗試教學法與普通教學方法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徹底改變了傳統教學過程中不管學生會與不會都講得“滿堂灌”的局面,它是以“先練后講”的方式作為教學的主要手段。
比如在學習分數的加法時,我先讓學生注意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是通分,然后讓學生自學書本上的相關講解,使其對通分有大概的了解。嘗試題都是與課本上例題相仿的題目,是課本上問題的變形。如書上例題:1/2+1/3= ( ),我出的嘗試題是1/4+5/6=( ),這樣的嘗試題難度不大,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消除對所學知識的生疏感。然后我再出嘗試題讓學生試著解答。一般難度有所增加,比如1/7+1/6+1/3=(), 1/12+1/13= ( )等,讓好、中、差三類同學板演,其他同學同時在練習本上做。這樣處理的目的是發現學生做題中遇到的困難和錯誤,以便學生討論探究,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解題方法,進行討論。最后,因為老師有針對性的講解,要優于傳統教學中的先講效果,因為這是在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在學生已經通過某種方式學會了或部分學會了解題方法時進行的講解,更能夠突出重點。
以上這兩種教學方法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索精神。學生在自學和探究的過程中,都開動腦筋,親自動手,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或思路來解決問題,是主動地學,而不是被動的聽。這樣還有利于學困生的學習,因為這中間都有一個小組內的活動,在小組的活動中一些較簡單的知識可以自行解決,不至于使學困生落下最基本的知識。
三、情景教學法
情景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形象生動、具體的生活化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理解所學的知識,以便更好地運用。
數學本來就跟實際生活聯系比較緊密,很多知識都可以在生活實踐中找到用武之地。所以在數學課上穿插生活情景是很常見的,學生也易于接受。教學中如果運用一個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問題情境,則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新課程改革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新知識,在情境中感受新內容。在教學中我發現,現在的數學新教材中幾乎每一課時都設置了跟生活相關聯的問題情境,這正好給我們的情景教學法提供了很好的發揮機會。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深鉆教材,領會教材編寫意圖,密切聯系學生實際生活,聯系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努力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
比如在教學尺和寸這部分內容時,我帶著木尺和軟尺,先讓學生認識常見的尺子種類,了解尺子上刻度的情況,對一尺和一寸有個概念。然后,我設置了一個生活場景,讓學生兩人一組扮演角色,一個是裁縫,一個是顧客。顧客要求裁縫為自己量體裁衣,裁縫要用尺寸的單位。
新課程改革進行到今天,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有所改進,其對學生評價態度也改變了很多。課堂教學方法與以前相比豐富了,符合新課改理念的創新方法和符合學生學習成長規律的方法多了。的確,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要把每一個學生看做一個發展的個體,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人,教師要重新審視自己,改變自己,尊重每一位學生,鼓勵每一位學生。但課堂上的評價應該是客觀的,是對就是對,是錯就是錯,切不可當學生出錯了還是一味地表揚,那樣只能是對學生的傷害和誤導。讓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得,讓學生學會學習,真正成為課堂上的主人,才是我們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 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1-2.
[2] 韓四清.建構理論下自主學習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構想[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0(2):94-98.
[責任編輯 齊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