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朗加措
摘要: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學習語文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從語言的積累,到文本的積累、再到情感的積累,沒有哪一點都難談深層次的閱讀。
關鍵詞:閱讀教學;興趣;情感體驗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2-0051-01
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而閱讀教學課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課型,它在整個初中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我們確定高效活躍的閱讀教學課堂,一定會對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產生極大的影響,若恒久堅持,學生綜合語文素養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很大提高。但現在學生的閱讀能力普遍低下又確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不能說我們的教師對學生的閱讀訓練沒有下功夫,為了提高閱讀理解的能力,我們的教師與學生可以說是經過了非常嚴格而且密集的訓練,然而結果卻是事倍功半。于是我們不得不思考,不能不探尋一條可以走而且是能走得下去的路。否則閱讀課就會偏離正確的軌道,發揮不了它在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實踐:
1.激發閱讀興趣
"你能把牛牽到水邊,但你無法叫它硬喝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決定閱讀效果。因此我們在上課前的一段精美導語,一個時下流行的詞匯,抑或是一個記憶之初的童話都足以調動起孩子的情感體驗和求知欲望,有了這樣的一個開始,再加上教學過程中教師親切精煉幽默的語言,自由靈活的教學方式,點頭微笑之間的鼓勵與肯定等等,就可以讓我們的學生在輕松的狀態下熱情飽滿的完成閱讀任務。在教《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時,先找三名同學表演此故事,當然故事之后學生哈哈大笑。趁學生興趣濃,教師引入新課,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精心設置懸念,創設問題情境,就會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調動情感體驗
首先是動情的讀。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學生能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出來,就是真懂了,是賦予作品以生命的解讀,一種再創造。其次是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即在學生閱讀文本時充分調動他們的生活積累和經驗。根據課文特點,特別是適合分角色朗讀的文章,讓學生自選人員,自選角色朗讀,因為角色是自己選的,所以在讀的時候,他能全身心投入,讀的速度、語調及情感能更生動形象。例如:我在教《愚公移山》一課時,愚公和智叟的對話由學生自己組織三人,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結果把愚公和智叟二人語言讀的非常形象逼真,這樣不但讀的同學進入了角色,把聽的同學情感體驗也調動起來了,同學們越學越有勁。如在學習《三峽》時,百余字間包羅了萬千氣象,極致美景,讓我們的學生如臨其境,嘆為觀止。于是在這樣的情緒之上,我讓他們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說一說家鄉的美,繪一繪家鄉的景。結果有兩名同學的《漫步陸羽公園》寫的相當不錯。
3.培養科學的閱讀方法
3.1整體感知閱讀法。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按不同文體教給學生不同的整體感知方法。比如①記敘文,讓學生從記敘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入手,把握記敘的思路、中心、表達特點、情感基礎等。②說明文,首先讓學生明白說明對象、對象的特征、說明的順序,再感知說明的方法及語言特點。③議論文,就要整體感知論點、論據、論證方法。④小說,要弄清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從而感知人物性格及主題等。⑤散文,就要明白寫的是什么人或物,他們有什么特征,作者展開了怎樣的聯想或想象,揭示的主題,語言風格等。就這樣在課堂教學中,反復訓練,讓學生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
3.2局部思考閱讀法,讀而不思則罔。閱讀的整個過程應始終貫穿思考的環節。學生在整體感知文章的基礎上,再根據課后練習題或教師設計的問題去思考。首先將問題"還原"到文中的某一部分,再思考其答案,從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更深入地感知文章的主題有何典型意義,所表露的情感基調有熏陶作用,所表達的觀點給人以怎樣的啟示,語言有什么藝術特色。
3.3質疑創新閱讀法。創新是閱讀的最高境界。筆者在課堂閱讀教學中采取的步驟是:閱讀——質疑——爭辯——創新。學生在閱讀文章之后,讓學生提出疑問,再讓學生討論,共同解決問題,力求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他們在析疑中集思廣益,相互啟發思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比如在學過《我的叔叔于勒》之后,以《于勒發財返故鄉》為題續寫;學過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之后,讓學生寫一首小詩,抒發對遠方親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在學過古詩詞中工整的對仗之后,讓學生對對聯,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4.提高閱讀能力
4.1巧用信息整體把握。閱讀過程本身就是獲取信息的過程,閱讀質量的高低取決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題時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后注釋等內容,同時特別要瀏覽一下后面問了哪些問題,從題目的選項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說,則要主語其人物、情節等,如果是議論文,則要著重把握論點、論據、論證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后再整體把握全文,對解題也就心中有數了。
4.2確定區域圈點勾畫。閱讀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讀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時練習要養成圈點勾畫、多做記號的習慣,可以先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域,和哪些語句有關。確定某一答題區域后,再仔細弄懂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進而理清段落之間的關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這一習慣就有可能形成較強分析綜合能力。閱讀時反復琢磨題干,圈畫與之相關的內容,答題時就不需要再從頭至尾搜尋,可節省不少寶貴時間。
4.3注意摘取原文。離開了原材料恐怕誰也答不準,答不全。因此,準確解答閱讀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數題目在文章里是能夠"摳"出答案的。當然,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夠直接使用,還必須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加工,或摘取詞語或壓縮主干或抽取要點或重新組織。即使是歸納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須充分利用原文。
5.語文閱讀教學要充分形成師生互動
課堂的閱讀教學應當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活動,是兩者共同參與、協調完成溝通交流的信息傳遞過程。教師只有充分發揚教學民主,才能增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鍛煉他們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勇于質疑的膽量,讓他們嘗到"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甜頭,讓學生不僅主動參與學,也參與教。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嘗試著讓學生參與教學,體現真正的學習民主。
在教學中,可以這樣讓學生民主地參與教學:教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題目是"讀書的好點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對本學期的閱讀教學有何建議,請提出來,越多越好。"通過對學生建議認真分析,從中選取可行的建議,辟一墻報,命名為"大家的金點子",并將這些點子逐步運用于閱讀教學中,這種方法受到了學生的大力支持,這樣作為主體的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就能充分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和參與教學實踐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