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霞
摘要:反思是一項重要的思維活動,是數學學習的動力,是對問題的再認識,它可以使認識到自身思維與知識方面的缺陷,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環節。但學生往往對這個環節不夠重視,導致學習效率低,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對自已的判斷與活動甚至語言表達進行思考并加以證實,使學生真正深入到數學活到中,真正抓住數學思維的內在實質,為他們后繼學習積淀經驗與方法。
關鍵詞:反思;促進;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2-0102-01
學生獲得數學知識是不斷地向未知領域探索的過程,對自己的探索過程進行回顧與反思,也是學習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學習活動優質高效開展的重要途徑。學會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反思和有效的自我調節,是智慧成熟的標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自身的學習活動進行回顧與反思,從而培養學生反思的意識,使學生養成反思的習慣,提高學生反思的能力,進而使學生調整學習過程,改善學習策略,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1.回顧舊知,促進新知學習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這已成為大家的共識。那么在教學中找準學生的"新知生長點",通過引導學生對舊知的回顧,激活學生有效反思,則能夠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探究經驗等,使之更好地服務于新知的學習。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復習商不變的規律、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然后讓學生思考,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系密切,除法有商不變的規律,分數是否也有相應的規律呢?接著,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分數與除法、商不變規律的原型中展開聯想,探究分數中分子、分母之間的規律。當學生學習完分數基本性質后,教師引導學生全面溝通分數與除法之間的聯系,分數中的分子對應除法中的被除數,分數中的分母對應除法中的除數,"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商不變"對應"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分數與除法的形式不同,但兩者之間的相關概念和性質有較強的類比性。這樣學生不僅利用已有的除法知識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而且溝通了分數基本性質與商不變性質之間的關系,找到了分數基本性質在已有知識結構中的根,有效地將分數基本性質納入原有知識體系。有了這樣的學習經驗,學生將來再學習比的基本性質和比例的基本性質時,就能觸類旁通,自主地進行知識的建構了。
2.回顧方法,促進策略遷移
弗賴登塔爾指出:"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在數學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停留在讓學生做各式各樣的題型,即僅僅關注問題解決了沒有,而疏于引導學生反思數學問題解決的過程,那么,則十分不利于學生把握解決數學問題背后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經常引導學生回顧解決相應問題的策略,這樣不但能讓學生輕松獲取所學數學知識,還能讓學生學會許多解決數學問題的策略,起到聞一知百、觸類旁通的效果。
如:教學《梯形的面積》時,由于有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為基礎,學生已學會用"割補""拼合"等方法求圖形的面積。因此,求梯形的面積就可以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運用"移植替代法",推導出面積公式。在教學中,先引導學生想一想,梯形可以轉化為什么圖形?再讓學生動手剪一剪、拼一拼,然后讓同學們觀察比較:原來一個梯形的底和高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從而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剪、拼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活躍、興趣盎然,想出許多辦法:有拼成三角形的,有拼成長方形的,有拼成平行四邊形的,顯示出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種操作方式,必須以學生已有知識為基礎,延伸到新的領域中,從而發現新知識。這樣的過程,對于培養學生想象力是十分有效的。
3.回顧差錯,促進領悟深化
波利亞指出:"如果沒有了反思,他們就錯過了解題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機會。""通過反思所完成的解答,通過重新考慮和重新檢查這個結果和得出這一結果的路子,學生們可以鞏固他們的知識和發展他們的解題能力。"學生做錯題目,其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粗心大意看錯題目的,有筆誤寫錯數字或符號的,有受思維定勢影響而出錯的,有考慮不周全而出錯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把學生的錯誤當作寶貴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反思錯在哪里,為什么錯,從而讓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糾錯。只有讓學生通過反思進一步明確錯誤的根源,理清思路,才可以促進學生深刻領會,有效地避免同類錯誤的再一次出現。
例如,二年級學生解答這樣的問題:"白雪公主和7個小矮人一起采蘑菇,平均每人采了7個蘑菇。一共采了多少個蘑菇?"不少學生列式為:7×7=49(個)。此題學生錯誤的根源主要是受到"7個小矮人"這一強信息的干擾,而沒有注意到白雪公主和7個小矮人應該是8個人。這類錯誤只要教師一提醒學生似乎都能明白,但是往往換一個情境:"小紅和她的5個同學搬花盆,每人搬6盆。一共搬了多少盆?"學生還是照樣出現同樣的錯誤。怎樣才能使學生的認識不是膚淺的,而能夠在學生的內心留下深刻的痕跡呢?于是把錯誤的做法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反思:錯在哪里?為什么錯?還要讓學生及時反思,通過這次改錯,你有什么收獲?讓學生總結以后讀題要細心,學習要有嚴謹的態度,不能想當然,等等。這樣既糾正了錯誤,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幫助學生樹立了糾錯追因的意識,發揮了其潛在的教育價值。
4.回顧過程,促進自我評價
在課堂學習將要結束時,可以引導學生對本課所學的知識與技能進行認真回顧與總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鞏固、擴展、延伸和遷移,從而使新知識有效地納入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可以讓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作一回顧,讓學生看到自身的進步之處和閃光點,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自信心;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回顧學習過程,找到自己學習中的困惑之處,尋求幫助,及時解決。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這節課的最后,教師問學生,今天這節課同學們學得很好,你們知道好在哪里嗎?有同學說我們都很認真,我們積極舉手發言,也有同學說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是我們自己發現的。教師緊接著問,你們是怎樣發現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呢?學生回答公式的推導過程,我結合學生的回答肯定道:面對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這個新問題,我們同學沒等老師講解,而是自己想辦法把平行四邊形割補成了學過的長方形,利用舊知識找到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你們的這種思考方法對以后學習三角形、梯形等面積計算同樣有著重要的作用。這里,我想說,反思并非簡單的回顧"過程"反思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從體悟數學的思想方法、體悟解決問題的策略,體悟科學的探究方法。又如,在一堂課的末尾,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反思,自我評價:"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認為自己表現怎樣?""你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嗎?"通過指導,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結果、學習情感進行回顧,通過回顧和反芻獲取的信息,使學生了解學習中存在的優勢和問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及時調整學習策略,優化學習過程,促進學習質量的提高。
總之,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使回顧反思與探索學習并行,在引導學生探索學習的同時,還應留給學生反思的時空,教給學生反思的方法,激活學生有效反思,讓學生始終處于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反思的狀態,促進學生學會學習,有效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