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兆芬
【摘 要】扎實、真實、樸實才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真諦!返璞歸真,遵循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教真語文,教實語文,才能走出低谷,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語文老師在觀念上明白" 語文,姓語名文",在行動上盡力激發學生興趣,讓其開"悟",引導學生真讀、真說、真寫、真對話,就一定能事半功倍,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開悟”
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隨著課改的深入,成績有目共睹,但也確確實實出現了一些偏差、暴露出一些問題。筆者認為:扎實、真實、樸實才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真諦!返璞歸真,遵循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教真語文,教實語文,才能走出低谷,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具體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就要緊緊扣住“讀 、誦、說、練”,努力讓學生早日開“悟”。
一、緊扣一個“讀”字,以“讀”開悟
學生學習漢語的規律和漢語本身的特點以及傳統的語文教學經驗,都要求我們課堂教學必須緊扣一個“讀”字。在老師的點撥指導下,學生們在“讀”中一定會有所思考,一定會有所領悟,在“讀”中也一定能汲取營養、明白事理。長此下去,學生們定能達到內在覺醒、開悟的境界。柳斌在《語文教學應重視“誦讀”》一文中指出: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靠批評、訓責不是好辦法,靠考試施壓不是好辦法,靠詳細分析、講解也不是好辦法。有沒有好辦法呢?有!那就是:一個字,“讀”!兩個字,“熟讀”!在教學中滲透人文。例如,在教學孟郊寫的《游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這首詩的含義,我讓學生談論后感覺學習這首詩?告訴你的母親?你將來想報答媽媽?學生們暢所欲言,不得不說他們的母親是如何不關心自己的未來,如何報答母愛。我聽了后,感到非常高興,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贊揚,并提出對學生的期望,希望學生們長大以后能夠真正懂得孝敬父母。讓學生知道父母養育我們的艱辛,知道你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二、緊扣一個“誦”字,以“誦”“開悟”
從語文新課標的表述與指示中,我們可以探求到“誦讀”的基本含義。從概念關系上看,“朗讀”是一般概念;“誦讀”是被涵蓋在“朗讀”之中一個特殊概念。從概念的內涵(特殊性)看,“誦讀”被賦予的基本含義,主要包括三點:“誦讀”的對象是古今中外的優秀詩文,其中一部分篇目要求熟讀成誦,語文新課標在附錄里推薦了數十首古詩,其他讓教材編者和語文教師自行選定。“誦讀”過程中,要求學生展開想像,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以至于達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并能夠積累、培養、發展語感。從第一學段到第三學段,“誦讀”的教學標準在逐步提升,閱讀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特點,循序漸進地安排練習的梯度,給予具體有效的指點和引導。誦讀(記憶)乃學習語文的一條捷徑也!“因誦成好,因誦開悟,因悟入巧,因巧入神”的例子不勝枚舉。因此,我們主張:在課堂上要努力指導學生誦讀,加強“記憶”教學。小學生腦子好、思想單純、思維活躍,正處于記憶力強的最佳時期,記住了,終身難忘!在這個階段多積累、多背點詩詞和文章,不僅可以實實在在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且將終身受益,“腹有詩書氣自華”嘛!在閱讀教學中,把朗讀與理解截然割裂的現象并非罕見,分析前讀一遍,講解完后再朗讀一遍,甚至根本沒去理解,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來。朗讀要以理解為基礎,通過朗讀又可促進對文章的感悟品味,它們相輔相成的,必須有機結合。一次,我上《鳥的天堂》,其中有一句:“這是一棵大樹。”我請學生試讀,提醒他們:“怎樣才算正確地讀?”結果,有的把重音落在“這是”上,有的一見“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顯然,對上下文的理解還未到位。于是,我引導學生再讀上下文有關句子,弄清楚這句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經過比較,學生才恍然大悟,應重讀“一棵”,從而強調上文說的“許多棵”、“二棵”都是錯誤的。朗讀到位了,對榕樹之大體會也更深了。
三、緊扣一個“說”字,以“說”“開悟”
語文姓“語”,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生會表達,能說會道,本來就是語文教學的要求。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說”,即學生口語的培養。課堂上,或讓學生們提出不懂的問題,或讓學生們發表各自的見解,或讓學生復述課文,或讓學生們討論交流談體會等等都是“說”的訓練。他們在“說”中“爭”,在“說”中“辯”,在“說”中“思”,相互啟發,漸漸開“悟”。假以時日,學生們一定會能說會道。在平時“口語交際”教學中,非常適合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組內分工要細,既要指導學習學會向他人傾訴,更要學習傾聽,并對他人的語言表達進行中肯講評。從組內交流,到全班交流,學生在相互學習借鑒中共同進步。當然,教師在這里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所學書本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碰撞出心靈的火花,說出真情實感。在說的基礎上,教師要及時指導學生進行寫話訓練。當然,學生練習寫話也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要讓孩子一下子寫出大篇幅,但一定要寫出真情實感,正所謂“我手寫我心”。寫完后草稿后,教師要指導學生,用規范的修改符號修改自己的作文。
四、緊扣一個“練”字,以“練”“開悟”
演講(口語)離不開練,作文更是離不開練,不是嗎?任何一項技能的形成都永遠離不開練,功多藝熟百煉才能成鋼啊!通過“練”而獲得成功,受到表揚、獎勵,內心愉悅。如某某學生練書法,在學校的書法比賽中獲獎了;某某學生練口才,在班上的講故事比賽中獲獎了;某某學生勤練寫作,文章在某報刊上發表了……你說,他能不高興嗎?成功帶來的不光是內心的滿足和愉悅,更重要的是學生們學習語文的興趣,也會在不斷的“成功”中日益增強、日益濃烈。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增強訓練意識,精講多練:練讀書、練說話、練作文,竭盡全力讓學生在“練”中開悟。教師要給學生創造語文實踐的時間和空間。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早在三百多年前就曾講過:“一切語文從實踐去學習比用規則學習來得容易。這是指的聽、讀、重讀、抄寫,用手用舌頭去練習,在可能的范圍以內,盡量時時這樣去做?!笨涿兰~斯:《大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170頁。這話是千真萬確的。葉老也曾多次指導我們由知──行;所謂“行”,就是語言實踐。使學生從讀書中學會讀書,從作文中學會作文,從說話中學會說話,從聽話中學會聽話,從寫字中學會寫字,從思考、探究中,學會獨立學習的能力。也就是說,在課堂上要給學生創造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的機會。就如一些藝術大師、歌星、體育明星,他們的老師教得再好,也不能代替自己的勤學苦練。當然,名師出高徒,這是大家公認的真理。要實現以上的思想和做法,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總之,語文老師在觀念上明白“語文,姓語名文”,在行動上盡力激發學生興趣,讓其開“悟”,引導學生真讀、真說、真寫、真對話,就一定能事半功倍,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連傳杰,魏長富.《課外語文:教研版》,2013(18):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