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尉宏
【摘 要】運動技能是指人體在運動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專門動作的能力。運動技能的形成是由簡單到復雜的建立過程,并有其建立、形成、鞏固和發展的階段性變化和生理規律。處于身心快速發展時期的中學生是通過何種途徑掌握運動技能的?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學習、掌握和運用基本的運動知識和技能?針對這些問題對中學生作初步的調查分析。
【關鍵詞】中學生;運動技能;終身體育
作者曾通過發放問卷方式了解學生掌握基本運動技能的途徑,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學生雖然能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但在運動項目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活動開展很單調,對技術要求較強的項目僅限于了解,對運動技能的掌握不系統,不專業。多數學生認為體育課上能學到一定的運動技能,在體育課上學習運動技能是最有針對性、最有效的,而業余體育訓練只針對少部分身體素質較好的學生。另外一些學生已經學會利用媒體、網絡等各種資源為自己服務。再有,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社區體育活動的增加也為中學生提供了更多掌握運動技能的機會。
通過以上的調查結果我們能明顯看出,學校體育課教學是學生獲得運動技能的最主要途徑。體育與其他學科一樣,其學科價值主要體現在讓學生學會本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上。體育學科的重點應該是“體育實踐能力的培養”,其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運動技能的掌握。我們的體育教學模式、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都是以運動技能教學為基礎,而其他目標,如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的實現也都依托于這個基本要素。因此,學校體育教學也是中學生掌握運動技能的最有效途徑。
有段時間在“淡化論”的影響下,一些教師盲目響應,一味迎合,淡化了學生對運動技能的學習,使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失去了基礎,學生的健康也受到了嚴重影響。這些違背了學生生理機能發展變化規律,違背了學校體育工作目標和體育精神的做法,使教育工作付出了代價,干擾了學校體育改革的進程。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運動技能教學仍是新課程理念下體育課堂教學的主干領域,它能體現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的課程性質。如果沒有運動技能學習領域,其他的學習領域必將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從而失去體育課程的特征。學生只有在不斷積累和豐富技能的過程中,不斷得到成功的體驗后才能找到體育鍛煉的樂趣,從而激發參加運動的興趣,能更久的堅持體育鍛煉,為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生在學校不但要學習必要的體育知識和技能,更要掌握終生學習所需要的學習途徑與方法,學會獲取現代社會中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因此,要讓學校體育學習能為終生體育服務,除了讓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和習慣、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之外,還應該關注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和體育學習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
在現代社會中,沒有任何個人能夠擁有他所需的全部體育與健康資源,更沒有人能夠在學校期間就了解他一生所需要的全部體育與健康資源。學校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體育與健康資源對自己生活的重要意義,學會獲取體育與健康資源的途徑和方法,并以適當的方式去學習和運用這些方法。這樣,可以為青少年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的思想意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是青少年積極正確獲得運動技能的前提,掌握了正確的運動技能是實現終身體育的基礎。依據終身體育的觀點,學前體育、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等體育教育層次構成了終身體育的教育全過程,體育應伴隨人的一生。如果我們把人生中的身體鍛煉活動分成若干個環節的話,那么學校體育在終身體育整體中剛好處在連接家庭體育和社會體育的中間環節,因此也是青少年獲得運動技能的最主要的途徑。學校體育對實施終身體育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學生,正處在身體生長發育的旺盛時期,如果在這個關鍵階段施以科學的體育方法,就能促進他們的身體朝正常的方向發展,形成正確的運動技能,為其一生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體質基礎,并讓他們認識到學校體育不是體育實踐與身體教育過程的終結,而只是終身體育鍛煉的基礎階段,是終身體育的一環。學生對學校體育的認識層次上的提高,最終會幫助他成為自我鍛煉、獲得運動技能的指導者和終身體育鍛煉的受益者。
【參考文獻】
[1]宋盡賢,賴天德.“牢牢把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正確方向—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觀摩展示活動學術綜述” 《中國學校體育》,2005年第1期
[2]毛振明.《體育教學科學化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
[3]陳雁飛.《在新課程實施中如何看待運動技能教學》[J]. 中國學校體育,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