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
摘 要: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社會群體,現在已經成為社會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為此,政府有關部門要制定相應的對策,改變目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現狀。
關鍵詞: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對策
近幾年,社會發展帶動了經濟的轉型,加快了鄉鎮經濟的發展速度,改變了農村家庭的結構,結構變化最明顯的一點就是留守家庭數量的增加,家庭教育存在很大問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現狀
農村留守是指,家中父母其中一方或是兩者都外出打工,孩子與家中長輩生活在一起。留守兒童問題最初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當時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建立了一條城市與農村發展的產業鏈,農民工數量隨之增加,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換取經濟收入,推動了城市的發展,但因為生活條件等方面的限制,他們只能放棄與孩子一起生活,讓這些孩子變成農村留守兒童。而家庭教育則是以家庭為單位,是孩子最先接觸到的教育,要早于學校和社會的教育,有很強的感染性。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但父母在孩子年幼時到城市打工,忽視了自己家庭教育主體的作用,不利于孩子正確道德觀念的形成,產生心理扭曲,使心理發展發生偏移。
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已成為社會亟須解決的一個問題。留守兒童面臨一些困難,首先是沒有足夠的生活經費,不得不中途停止學習,其次,長時間得不到撫慰,情感需求變得冷漠,最后,監護人家庭教育意識較弱,教育水平不高,這些困難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變得自卑。
二、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具體分析
我在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三元鄉義務教育學校教授五年級的學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在此根據自己的教學情況,對存在的教育問題進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交流時間較短
根據社會統計結果顯示,超過30%的家長會每天和孩子通一次電話,幾乎40%的家長會一周與孩子聯系一次,超過20%的家長會每月聯系一次,而加起來不超過7%的家長幾乎很少與孩子聯系。數據表明,家長只會用較短的時間與孩子交流,導致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對孩子的直接影響被削弱,形成錯誤的心理。
(二)教育方法不正確
家庭教育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但很多家長的教育方式會以孩子的學習成績作為主要評估標準,如果孩子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就會給予獎勵,如果學習成績較低,就會加以責罵。而孩子現在的監護人也會按照這一方式教育孩子,逐漸讓孩子產生抵觸心理,疏遠與家長的關系,在心理上發生扭曲。
(三)教育理念偏移
農民工父母的教育觀念是,孩子只需保持身體健康,有較好的學習成績即可,忽略品德、心理健康的培養,沒有開發孩子的智力,培養其創造力。認為自身教育素質較低,很難給孩子正確的引導,讓孩子接受學校教學,是培養孩子的主要方式,教育責任意識較弱。
三、完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對策
解決對策分為三方面,分別是家庭、學校與社會。
(一)家庭
首先,家長要慎重決定是否外出打工,把孩子的教育作為重點,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減少外出打工的時間。但如果收入不夠支撐一個家庭的生活,可以讓其中素質較高的一方留在家中,負責孩子的教育,最好以母親為主。如果出現父母都要外出打工的情況,可以預先了解打工地點的學校,把孩子帶到學校接受系統的學習。其次,家長要與孩子定期溝通,利用網絡、電話與書信等交流方式,了解孩子的情況,給孩子足夠關注。
(二)學校
各個學校需要及時了解留守學生的情況,把內容記錄在檔案中,并實時更新,加入新的信息,從而制定與留守學生教育情況相符的教學方法。并且,要充分發揮自身具有的社會職能,學校要建立一個幫扶計劃,由教師定期到學生家中進行家訪,了解學生的內心變化,給留守學生足夠的溫暖與關注,在學生、教師、家長三者之間建立連接。
(三)社會
社會方面主要是指政府職能的發揮,即要求政府有關部門明確自己的職責。留守兒童不管是性格還是社會觀念,都處于成長階段,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在學校周圍開設的網吧等場所,為此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大監管力度,指派專人定時巡邏,發現問題并及時處理。同時,還要明確領導的責任,把留守兒童的問題放在首位,從社會的角度給予關愛,及時了解留守兒童現在的教育情況。
本文介紹了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現狀,并對出現這些現狀的問題進行分析,給出相應的對策,而對策中不管是從家庭、學校,或是社會的角度,都可以改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現狀,讓留守兒童保持身心健康,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量。
參考文獻:
[1]周琢虹.家庭教育缺失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影響與對策[J].江西社會科學,2013(11):197-200.
[2]秦艷艷,閆軍印.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及對策分析[J].沈陽大學學報,2014(6).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