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鳳
摘 要: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優秀兒女,至今仍蘊含著勃勃生機,煥發著強大的精神力量,而愛國主義是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是貫徹始終的一曲主旋律。語文學科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愛國主義內容有效地進行教育,將課文的思想教育內容按照不同的主題,前后呼應,由點到面,巧妙撮合,綴珠成鏈,從不同角度滲透,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
關鍵詞:語文教學;愛國主義內容;愛國主義教育
語文教學內容具有思想性,愛國主義便是其中的一方面,在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通觀小學語文教材,有不少文章從不同角度上表現了不同形式的愛國主義,對學生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因此,我認為語文課應成為當前乃至今后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
一、利用教材,讓學生感受祖國“壯麗山河、名勝古跡、歷史文物”從而激發自豪感
祖國壯麗的河山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人云:“仁者愛青山與秀水,智者喜名勝與古跡。”山水給予人以昭示與力量,名勝古跡給人以智慧與遐想,通過自然環境去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學生靈魂,調動他們身為中國人的優越感與自豪感,激起他們愛國之情。縱覽小學課文,我們不得不驚嘆于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景象;不得不沉浸于白居易《憶江南》中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美景之中;不得不被吸引于《黃山奇石》那一塊一塊大自然神來之筆的奇與趣之中;不得不陶醉于老舍先生筆下《草原》那“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的美麗風光和那里獨特的民族風情之中;不得不向往于把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干集于一身的萬里長城之上。更不得不興奮于規模宏大,場面繁雜,但筆筆精到的《清明上河圖》之中。
二、利用教材宣傳民族精神,感受祖國的凝聚力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勤勞、勇敢、熱愛和平是我國的民族精神,對美好事物有著無限向往,對丑惡勢力也無比憎恨,構成了我們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兩翼,這兩翼共同支撐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大廈,維系著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由于這些理念比較抽象,所以教師就要借助某些課文的語言文字通俗易懂地滲透到學生心田里去。
三、利用教材講述的歷代愛國志士,杰出的科學家、文藝家的奉獻精神,從而樹立學生的“報國志”
古往今來,我國涌現出許多愛國歷史人物、杰出的科學家、文藝家……他們是我們前進路上一座座不朽的豐碑。他們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起著榜樣的作用,讓學生感受什么是情與理、是與非、美與丑、愛與憎,豐富精神世界,領悟人格魅力,讓學生懂得怎樣做人、做怎樣的人,從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為人民服務的高尚理想。
多少年過去了,我們似乎仍能看到《黃繼光》那“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的槍口”這一英雄壯舉;《豐碑》中軍需處長那讓人肅然起敬的光輝形象;《金色的魚鉤》中老班長那一顆如同閃爍著燦爛金光的心靈。似乎仍能聽見《飛奪瀘定橋》那沖天炮火之聲;《狼牙山五壯士》那驚天動地的呼喊聲。《詹天佑》那為中國爭氣的創造才能和愛國熱情,《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高貴品質,試問,這一顆顆愛國主義精魂,一根根中華民族的脊梁,怎能不對學生的心靈是一次洗禮,怎能不讓學生世世代代以他們為榜樣!
四、通過教材,了解祖國新貌、新成就,挖掘同齡人的新發明、新創造,增強學生愛國主義的“匹夫責”
小學生處在少年期,他們的愛國主義理想還處于感性階段,他們有豐富的想象力,開始憧憬未來,但還不能夠設計出未來的生活藍圖,由于他們很少直接參加社會實踐,他們愛國主義理想的形成除在家長影響之外,大多數和教師及一些文藝作品分不開。就小學生來說,語文書又是他們閱讀文藝作品的主渠道,所以教師要科學地設計課文中一些介紹祖國新貌。
隨著祖國事業的發展,我國在各方面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景象。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讓他們感受到社會進步之快,讓他們從中感悟了“地球變小了,知識大門敞開了”的真正內涵,為他們擊起了不努力學習就要被社會淘汰的前進鼓點。這些課文無不是增強他們責任心、自信心的絕妙題材,讓學生從小就有國家興旺,匹夫有責的認識與行動,抓緊今天,展望明天,擔當起炎黃子孫振興中華的歷史重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
此外,要想使學生受到的愛國主義教育既全面又深刻,一定要摒棄傳統的封閉型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既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也要重視利用課外閱讀和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把課內,課外的教學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全方位、多途徑的教育網絡,力爭使愛國主義教育求深、求新、求活,求實效。
參考文獻:
[1]梁晉.論“國家”概念與理性愛國[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3(9).
[2]孫旋.論當代大學生理性愛國的途徑[J].南方論刊,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