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華
摘 要:課外閱讀是小學語文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量的課外閱讀不僅能讓學生積累知識,獲取語言信息,更能幫助學生發展語言能力。因此,課外閱讀教學受到了越來越多語文教師的關注,并引入閱讀課堂教學之中。為有效引領學生興趣盎然地開展課外閱讀,以引導學生閱讀《三國演義》課外讀本為例,從課前準備、課中升華和課外影響三個方面探討課外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有效策略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各學科教學目標和要求有了相應的調整。尤其是小學語文學科,其學科基礎性和工具性日益凸顯。而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越來越被重提,成為培養學生興趣、提升學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學語文閱讀主要包括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其中課外閱讀一般被視為讓學生全面體驗語言信息、立體化發展語言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課前準備,夯實課內交流基礎
依據小學生的閱讀習慣,其在進行課外閱讀前通常對名著了解并不多,甚至一些學生對其一無所知。因此,教師在閱讀課前需要對學生就名著經典讀本進行細致、到位的指導。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引導需要達成兩項目標:
1.激發濃烈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當學生真正對名著經典讀本產生興趣,才能促進學生閱讀的實效。那么,教師如何才能有效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呢?為學生創設閱讀情境、引發學生新舊知識認知沖突等是較為常見的做法。
2.培養良好的閱讀方法
閱讀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需循序漸進,并輔以適當的方法。筆者在進行《三國演義》課外閱讀教學時,主要采取了以下步驟:
第一步:初級閱讀。初級閱讀是為了讓學生對讀本有初步的整體性認識,如了解《三國演義》的人物關系、篇章結構、主題思想等情況。
第二步:檢視閱讀。檢視閱讀即是通過略讀的方式對《三國演義》的關鍵情節充分了解。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復述故事的方式了解學生在該階段閱讀的情況。
二、課內升華,引導閱讀交流方向
從認知心理的角度來看,小學生的認知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有限,而且在閱讀前和閱讀中常表現出盲目性的特點,易受不良情緒、個人興趣志向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教師需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對學生閱讀交流方向進行監督和把控,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和價值觀。
1.設定交流主題,認知經典內涵
討論是閱讀交流的關鍵,而討論的開展均是圍繞某個話題展開的。因此,從某種層面而言,話題的好壞決定了閱讀交流的成功與否。在對讀本《三國演義》課外閱讀教學中,筆者選擇了再認識“三國英雄”的主題。在主題選擇和教學過程中注意讓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貼近的要點。在交流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真正英雄的內涵,即“心系天下、懲惡揚善、為民請命”。
2.關注交流內容,強化形象感知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同一本書,每次閱讀的體驗和感受卻可能都不盡相同。這意味著一部好的文學作品本身就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因此,在引導學生閱讀《三國演義》時,筆者引入了曹操的《短歌行》,由此來介紹曹操其人,讓學生了解其不僅是軍事家,亦是文學家,而且嘗試讓學生通過曹操的文學作品,感受曹操其人作為領導者的志向和品質,為更好地展示其作品,筆者還將多媒體應用其中。
三、課外影響,享受閱讀交流的樂趣
閱讀的關鍵在于交流與探討,通過有效的交流和探討讓學生對文本有更立體、全面的認識。而且閱讀的裨益不僅體現在閱讀交流會的過程之中,更應表現在課外影響方面。通過閱讀學生獲得更多塑造其個性和品行等精神層面的滋養,一旦學生接受,并使其內化,那將對學生全面發展產生極大的良性影響。由此來看,閱讀的課外影響作用不言而喻。那么,作為語文教學該如何通過課外閱讀的引導實現對學生課外的影響呢?筆者認為可從兩個方面考慮:
1.展開適宜的拓展閱讀
拓展閱讀是實施課外閱讀,將閱讀教學的影響進一步延伸的有效方式之一。但在拓展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小學生接受和理解新事物和新觀念的能力有限,因此,拓展須有“度”。通過閱讀和知識等各方面的拓展和延伸,使學生對閱讀交流產生興趣,對文本內容產生深挖掘、再思考的欲望。
2.構建高效的分享平臺
當學生通過閱讀積累了一定認識后,教師應給予學生一個有效、寬松的環境,讓其能將故事與同伴分享和交流。通過交流不僅讓學生可以回味其閱讀的感受,還能提升其口語表達能力,實現“內在”的語言積累的“外化”。而教師在此過程中,主要職能在于搭建展示平臺,給予學生充分的交流時間和機會。在讀本《三國演義》的課外閱讀交流中,筆者主要采取了交流辯論、學生演繹等方式,收到了較好的閱讀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劍吳.基于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的研究[J].考試周刊,2014(10).
[2]翁麗君.課外,引領學生能力提升的第二訓練場:新課程下的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芻議[J].新課程導學,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