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 要:信息技術在各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已經越來普及,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夠充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音樂課堂教學中也不例外。在新課程理念的要求下,音樂教師應當實現信息技術與音樂課程的有機融合,將小學音樂教學優化升級。
關鍵詞:小學音樂;信息技術;教學方法
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信息技術給現代教育帶來了空前的推動力,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如何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和信息技術有效融合,已經成為現階段全體音樂教師都亟須解決的教學難題,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不斷革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從學生學習的實際出發,運用現代技術教育手段,加強音樂教學的直觀性,為學生創造美的學習環境,優化小學音樂課堂。
一、優化教學,豐富教學內容
傳統的音樂教學活動是一種復雜的信息交流活動,學生對教師的專業性術語不能夠很好地理解,導致學生在學習中很難跟上教師的教學速度,對教師教授的音樂知識一知半解,達不到教師預期的目標。通過多媒體教學的輔助,教師能夠提高教學質量,摒棄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例如,在傳統的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要在備課時準備大量磁帶,費時費力而且教學效果也不理想,但是運用電腦對音頻進行剪輯,并能輔以生動的MV圖片等,則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彝家娃娃真幸福》這首歌曲是一首根據彝族民歌音調創作的兒童歌曲,歌曲是彝家娃娃在節日中狂歡的情境,曲子采用:“X X | X X X |”“ X X |X X X |”,通過多媒體課件教師能夠播放彝家娃娃的舞蹈,一群活潑可愛的彝家娃娃身著民族服裝,在山寨中盡情歌舞的場景。讓學生感受極富民族特色的彝家舞蹈,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刺激中加深對歌曲的理解。
在欣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這首歌曲時,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感受歌曲的神圣和祖國的偉大。在課前我收集了很多視頻資料,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多媒體教學向學生展示《開國大典》《建國大業》等一些電影及天安門廣場升旗等片段,學生從中體會到了祖國強大的感召力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學生情不自禁地高唱起國歌,使整個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二、增強情感體驗,加深對音樂的理解
音樂教學是一項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培養學生美的感受的教學活動。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筆者經常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通過組織學生觀看動畫、MV等欣賞教學,激發學生對學音樂的體驗,開發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體驗音樂的美感。例如,在學習《迎新春》這首歌曲時,我利用軟件制作了動畫片,讓學生感受人們喜迎新春的情境。
低年級學生都喜歡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的故事。在音樂教學中恰當引入作品創作背景故事,可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探求知識的渴望,使課堂生動活潑。如,在教學《賣報歌》這首歌曲時,我運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講了歌曲的創作背景故事:“《賣報歌》是音樂家聶耳為一個窮苦的小報童創作的,在1933年秋天的一個傍晚,聶耳在大街上遇到了一個賣報的小姑娘,她匆忙地賣著晚報,聲音清脆、響亮。聶耳走過去,買了她幾份報,同時跟她聊了起來,這才知道小姑娘的父親臥病在床,家庭生活非常困難,只好小小年紀就出來賣報養家。在回家的路上,聶耳的心情很沉重,他決定把賣報兒童的悲慘生活寫出來。歌詞寫好后,聶耳找到了那位小姑娘,把歌詞念給她聽,然后問她有沒有不合適的地方,小姑娘想了一下說:‘如果能把銅板能買幾份報的話也寫在里邊,我就可以邊唱邊賣了。聶耳回去后,就在歌詞中添上了“七個銅板就買兩份報”的句子。”通過講述舊社會賣報小姑娘的悲慘身世,讓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生活環境,體驗窮苦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是怎樣一種滋味,這樣學生更容易理解歌曲里所要表達的情感,在歌唱時就可以把自己的情感代入歌曲的情境中,獲得真實、生動、深刻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讓學生明白很多生活常識。
三、運用多媒體增強多元化文化的滲透
音樂擁有很多不同的表現形式、演唱方法,同時音樂本身也具有豐富的文化背景,如,《彝家娃娃真幸福》《潑水節》《孔雀舞》等,都具有強烈的文化背景,各個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習俗、服裝、舞蹈、語言、節日等,這些具有強烈民族氣息的元素都融入音樂中。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只靠教師的言傳身教無法將這么多的知識點傳授給學生,而運用多媒體教學,教師將自己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優化整合,讓學生在充滿知識的音頻視頻中感受美、體驗美。如,《彝家娃娃真幸福》這首歌,教師可以把彝族的民族節日、民族服裝、風土人情等做成課件。讓學生既開拓了自身的眼界,又拓展了音樂文化知識。
信息技術在音樂中的運用,為音樂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提高了音樂課堂教學質量,提升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使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架起心靈與音樂的橋梁。
參考文獻:
[1]王番.信息技術與小學音樂課程整合研究[J].教師博覽,2013.
[2]陳太香.信息技術與小學音樂學科整合的研究與實踐[J].黃河之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