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茜
(大理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云南 大理 671003)
“以學生為本”理念下學生工作管理模式的構建
李 茜
(大理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云南 大理 671003)
學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是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服務的,要以“以學生為本”的工作理念來引領學生管理工作的建設與發展。高校的學生特點在不斷變化,學生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也在不斷更新,學生工作模式要在此前提下得到相應的改善和創新。
以學生為本;學生工作;管理模式
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農業產品是有生命力的,有自身的特點和生活習性,因地制宜地滿足它的需要,才能讓其茁壯成長[1]。學生管理工作在學校的日常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學生管理工作關系到學生的發展,學生的發展與成長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最基本任務。只有在“以學生為本”理念下開展學生工作,才能真切地關注到學生的特點與需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學校整體教學管理水平的提高。本文在對高校的學生特點和學生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的基礎上,為構建以學生發展為根本導向的學生工作模式探尋對策。
(一)民主和權利意識彰顯,但自我認識不足
高校學生普遍具有較高的民主意識,積極參與班級或學校的事務,會主動向學校有關部門反映對學校工作的各項意見,并認為自己作為校園的一份子有參與學校建設的權利。學生普遍希望自身的意愿和建議能夠成為學校學生工作管理規定的參考內容,也期望有關管理規定能夠更加符合自己的實際利益。可見,大學生十分重視自己對學校發展、改革的貢獻。但是,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高,不能對自我能力有清晰的認識。當今的大學生有更強烈的社會主體意識,注重自己擁有的民主權利。受教育模式和家庭結構的影響,大學生更依賴學校與家庭,缺乏自主性與自律性,缺乏在認識自我基礎上選擇自身發展道路的能力。
(二)自尊心強,心理素質和自我調節能力較弱
人際關系處理、家庭經濟情況困難、學習基礎較差、就業前景不樂觀等因素是大學生的主要壓力來源。據調查,多數大學生在面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時不會直接選擇正規解決方式,而傾向于向朋友和家人傾訴,或憋悶在心里。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與宣傳并未達到理想效果,心理咨詢還沒有普遍被大學生接受。
如今的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有很強的自尊心,抗打擊能力較弱,容易產生較大的挫敗感,無法盡快地調節自己的心理落差、提升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學校和社會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愿意及時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診療的大學生仍不多見。
(三)趨于實用性作為,功利心較重
相當比例的大學生過于重視自己的個人價值,關心政治新聞的學生并不多,入黨意向卻很強烈。入黨積極性與對時事政治漠然的態度讓人不得不對部分學生的入黨動機產生質疑。社會上的一些不正之風多多少少會對大學校園造成影響,利益至上、拜金主義的觀念侵蝕著大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優渥的物質生活逐漸成為越來越多的學生的主要追求。部分大學生在面臨一些選擇和處理一些問題時,更多地注重自己的個人利益。
(一)以管理為主,缺乏服務精神
部分高校的發展主要依靠增加學術成果或擴大辦學規模,對學生的發展重視不足,使學生對工作人員的信任和依賴感不強。與學生保持緊密的聯系是做好學生工作的前提。學校對學生的重視并沒有使學生從制度設計和活動開展中準確感知到,學生沒有全面地了解學校的學生工作。學校的后勤工作是學生工作中的重要部分,食堂與宿舍是學生直觀感受學生工作是否為學生服務的場所,宿舍漏水、設備損壞的維修不及時、設備損壞的不合理賠付等使學生無法感受到學生工作中“以學生為本”的工作精神。
(二)管理隊伍水平有待提高
學生工作管理隊伍不應只包括學生工作處等專項工作人員,專業教師、班主任等也都應承擔學生管理責任。然而,多數專業教師認為自己不是全職的學生管理者,不把學生管理工作劃入自己職責范圍。高校輔導員、班主任及其他相關學生工作人員在進行學生管理工作時所表現出的專業素養也在受到質疑。
部分高校的學生工作隊伍存在著流動性大、專業性不強等問題。班主任、輔導員津貼較低,待遇條件提高速度緩慢,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輔導員和班主任的工作積極性。輔導員常常兼任辦公室科員的工作,瑣碎繁雜的事務影響了其完成自身本職工作的效率。部分高校的學生處對班主任和鋪導員等的人文關懷不夠充分,導致人員流動較大。高校所聘用的輔導員很少是專業出身,有輔導員和班主任工作經驗的不多見。輔導員平日的工作繁忙,學習與工作相關的專業知識的積極性有限。學校對專任教師的要求、約束不夠,“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學生參與有限,缺乏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視
高校對學生管理制度的制定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2]。據調查,高校在對學生管理制度進行制定時對學生意見的征求多為“表面功夫”,對學生反映的問題和意見不置可否,對學生管理工作的監督少有學生參與。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不注重對學生民主權利意識的培養,在日常事務中沒有將足夠的權限下放給學生,同時又插手學生的各種自治活動,使學生無法在學習之余培養和鍛煉自己的組織、協調和管理能力。學校過于重視學生的理論教學培養,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培養意識不足。
(一)轉變工作理念,落實“以學生為本”的工作精神
學生工作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工作要把學生的利益作為學生工作開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3]。學生管理工作者要摒棄作為管理者的優越感,適當放低自己的姿態,變管理為服務,將“以學生為本”的工作精神落實到學生管理的各項工作中去。
首先,在學生普遍意見較大的后勤管理方面,學生工作者應及時與宿舍管理人員進行溝通,對宿舍管理人員進行專業化培訓,選擇更富于責任感的人員擔任宿舍管理工作,讓宿舍管理人員感受到學校學生工作對學生的重視,看到學校“以人文本”的工作理念,提升宿舍管理人員的服務意識。
其次,要落實對學生工作人員的管理制度,定期組織學生管理部門人員進行培訓、學習,定期在學校的各學院和各個部門中對學生工作狀況進行調研,及時發現問題并制定合理解決方案。同時,專業教師需要與學生管理工作人員一起關注學生的管理工作,服務于學生的成長、成才。
(二)推動學生管理隊伍的專業化、規范化建設,實現校園范圍內的“全員育人”
對學生管理人員的規范化管理是學生工作有序進行的保障。輔導員隊伍需要選擇基層鍛煉人員來擔任專職輔導員,沒有“架子”的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會更近,從而更好地完成學生工作。對于所招聘的非編人員,也要實現與編制人員同崗同酬的待遇,保證非編學生工作人員的積極性。適當提高班主任尤其是帶畢業班的班主任的津貼,對班主任隊伍進行物質支持和精神鼓勵。要明確輔導員與班主任之間的區別,使其協同配合做好學生管理工作。學校應定期舉辦對學生工作人員的專業培訓,各部門、各學院也要定期地進行學生工作交流,多舉辦類似于“輔導員沙龍”的活動,提升學生工作人員的工作水平以及工作的專業性。
同時,要加強“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所有專任教師及其他領導、教職工都肩負著對學生進行各方面教育的責任,要不斷加強對專職教師的工作要求。
(三)以學生為本,推動學生工作的法制化、民主化
提高管理制度的權威性。實現學生的發展是“以學生為本”工作理念下的學生工作的最終目標。要嚴格執行學生工作的各項管理規定和細則,使學生管理工作有效地發揮作用。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要緊跟時代的節奏,注重學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建設,制定嚴謹的規章制度與細則,保證其可行性、樹立其權威性。
要構建學生參與民主管理的工作氛圍,重視學生對學生管理工作的參與,構建民主管理的學生工作機制[4]。學生的民主參與對高校校園和諧氛圍的構建起著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鼓勵廣大學生參與學生管理工作,能夠促進學生工作的民主化建設,使學生工作更加貼近學生特點,進而深入貫徹“以學生為本”的工作理念。要為學生提供實現多方面發展的平臺,推進對學生責任感的培養,鼓勵學生在科學思維的基礎上更主動地思考問題,增強其換位思考的能力。
要重視學生組織對學生工作的作用。各類高校的微信、微博平臺廣受學生歡迎,已成為學生工作部門了解學生動態的重要媒介。學生對學校的日常事務多從這些平臺中了解,愿意積極地在其中發表自己對學校事務的意見、想法。因此,學生工作應多借助這些學生組織,對學生的意見進行總結歸納,并匯總給相關學生工作管理部門,再由學生組織向學生傳達相關部門的回應。由于學生與學生之間更易于交流,學生向學生組織反應的意見更具真實性,學生組織向學生的反饋也更易被接納。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質量,也對各學生組織的建設與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1]洪文建.高等教育學視角下的發展型學生工作模式研究——基于福建省八所本科高校的調查[J].教育學術月刊,2013(5):46-58.
[2]戴聚坤.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研究:“以生為本”的視角[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7:26-28.
[3]張博,胡光魯.高校“以生為本”學生管理的思路[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6):87-88.
[4]蘇杰.某高職院校學生工作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南寧:廣西大學,2015.
2017-01-09
大理學院“育人工作”專項科研基金項目“以學生為本導向下的高校學生工作管理模式構建研究——以大理大學為例”(YRKT201322)。
李茜(1992- ),女,碩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7
A
2095-7602(2017)07-01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