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達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其逐步涉及到制造業的各個環節和產品生產周期全過程。“互聯網+制造業”,引發了制造業資源配置新方式,驅動制造業生產經營模式變革,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給我國制浩業帶來了新的機遇。文章從分析“互聯網+制造業”產生的背景等概念出發,分析了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動力機制,從三個方面提出了推進“互聯網+制造業”發展的具體思路。
關鍵詞:“互聯網+制造業” 動力機制 具體思路
中圖分類號:F0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12-055-02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互聯網+制造業”產生的背景
“互聯網+”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被提出以來,各個行業和地區都舉行“互聯網+”大討論,一時出現了“互聯網+”熱,甚至還出現了“互聯網++”和“+互聯網”的衍生版本。“互聯網+”熱現象的背后,更需要我們對“互聯網+”的冷思考。“互聯網+”被提出的目的在于運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為了促進互聯網與制造業更好地融合,2015年3月25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實施《中國制造2025)),該規劃于2015年5月8日正式發布。這一系列緊鑼密鼓的行動,表明了政府運用互聯網思維引領制造業轉型發展的決心。
隨著互聯網發展日趨完善,互聯網漸漸由消費領域擴展到生產領域,從服務業拓展到制造業,互聯網在金融、教育等領域的發展使人們認識到“互聯網+”在其他領域大有作為。當前中國經濟形態正在從“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方向發展,信息基礎設施為“互聯網+”提供了支撐,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和大規模協同的社會分工為“互聯網+”注入了新動力,“互聯網+”行動計劃將以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創新網絡經濟、滲透傳統產業為導向,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換擋提質,產業的轉型升級開辟新路徑。
(二)“互聯網+”作用于制造業的機理分析
制造業是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根本,是社會發展的驅動力,推動了各行各業的進步和創新。而“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其逐步涉及到制造業的各個環節和產品生產周期全過程,借助互聯網平臺,制造企業、市場與用戶的互動程度和范圍極大擴展,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的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正重塑產業組織與制造模式,重構企業與用戶關系。當前,發達國家關于互聯網在制造業的研究和應用發展很快,全球新的產業分工體系和格局正在形成。為此,需要進一步厘清“互聯網+制造業”的路徑與作用,以為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提供思路。
(三)“互聯網+制造業”發展特點
1.客戶成為中心。通過開放網絡平臺,眾多分散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個體實現廣泛、實時、頻繁的交流互動,充分激發社會創新潛力,有效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因此,制造企業必須盡快調整戰略,主動變革生產與組織方式,借助社交營銷、大數據等新業務新技術實現與用戶精準互動,推進定制化、柔性生產、快速響應,從而有效降低庫存,實現專業化、細分化的長尾效應,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
2.人才利用社會化。互聯網的高速運算、處理能力的增強,通信成本的下降、帶寬的增加,以及接觸成本的降低,使得以前被排除在外的普通民眾能夠利用自由時間從事自己喜歡或關心的活動,通過信息共享,每個人不僅可以成為信息的傳遞者,還可以參與制造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
3.互聯網成為金融配置的重要渠道。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基本功能是融通資金,商業銀行及股票和債券市場是傳統的主要配置渠道,但存在交易成本大、效率低等問題。而互聯網的應用可以整合企業經營的數據信息,使金融機構低成本、快速地了解借款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有效降低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程度,迅速識別風險,提升貸款效率;在放貸后,金融機構可以對借款企業的資金流、商品流、信息流實現持續閉環監控,有效降低了貸款風險和運營成本。
二、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動力機制
就制造業來看,促進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動力很多,包括技術創新,經濟一體化、需求變化、管制放松、服務貿易、分工深化等。其中互聯網技術進步和應用普及促進了制造業技術創新、組織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對生產力提升和生產關系變革產生了巨大影響,加速了制造業融合的進程。當前兩者的融合更多地表現為以互聯網為紐帶的、上下游產業鏈以及產業內部的重組融合,融合后的制造業表現出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趨勢。
(一)互聯網促進制造業生產力發展和技術進步
不同于土地、礦產等自然資源,互聯網是技術工具,是自然科學知識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是直接的生產力,是改造客觀世界的方法、手段。互聯網對制造業發展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對生產工具的改進,這種工具是人們在研發、設計、制造等生產過程中創造性的運用知識進行創新的成果,是典型的技術創新,能夠直接提升制造業的生產力。如今,這種工具被各行業普遍運用,已成為重要的投入要素和技術創新手段,有助于促進生產力變革。例如,工業互聯網、工業云等新模式,通過設備、過程、產品和用戶數據的感知、傳輸、交互和智能分析,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實時動態控制與管理,加快制造業企業智能化、服務化轉型。總體來看,企業利用互聯網這種生產工具提升了生產效率,改進了制造模式,這進一步印證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定論。
(二)互聯網推動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生產關系變革
生產力提升要求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創新變革,包括產業結構、產業邊界、生產、組織方式等的重組和再定位,而互聯網又是推動這種組織管理創新和變革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互聯網的作用,企業之間及企業內部的組織形式發生了相應變化,基于各自領域的專業優勢和對產業外業務拓展需求,越來越多的企業互相取長補短,形成協同共贏的發展局面。企業并購、流程重組、戰略聯盟和虛擬企業逐漸成為現代企業組織形式的主流。例如,電子商務的興起改變了傳統交易組織方式,交易雙方脫離了線下渠道,將大量的商品供求信息發布在網上,同時采用了網絡支付的交易模式,提高買賣雙方跨區域的交易效率。
(三)互聯網引發制造領域海量商業模式創新
互聯網的普及使得企業可以更加精準地獲取用戶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并通過相關產品功能模塊的微小改進、重新重合或新的增值服務來快速響應市場。這種創新聚焦于用戶體驗的提升,通過對現有技術或產品進行改進或搭配組合,形成改良性產品或新的服務形態。對制造業來說,顛覆性的技術創新周期長,風險大,而微創新和重組式創新能提供更加靈活、實際的產品開發或服務思路,類似的每次創新都會成為未來創新的“積木”,并帶來更多創新的機會。互聯網是微創新、重組式創新的策源地和實現要素,其所帶來的漸進式改良和天量組合方式將催生大量商業模式,創造規模龐大的新興市場。例如,微信營銷、O2O等創新模式充分關注細分個性需求,無限貼近用戶,實現了用戶共創價值。
三、推進“互聯網+”制造業發展的具體思路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信息化技術逐步影響到制造業的各個環節和產品全生命周期,催生了制造業資源配置新方式,驅動制造業生產經營模式的重大變革,因此,推進“互聯網+制造業”要有新思路,不能再沿用舊思維。
(一)以互聯網思維為導向
當前,如同電力和道路一樣,互聯網正在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更為重要的是,互聯網思維正在成為一切商業思維的起點。互聯網思維,是相對工業化思維而言的,就是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方法、價值、規則、機會,及其民主、開放、平等精神,對產品、市場、用戶、服務、價值鏈乃至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制造業的互聯網思維,就是要用互聯網時代的新思維來思考、處理、實踐制造業發展中的種種問題,充分利用和發揮互聯網的特性,創新資源配置方式,主動變革生產與組織方式,積極開展網絡營銷,在用戶層面,戰略制定、商業模式設計、業務開展、組織設計和企業文化建設等都要以用戶為中心;在價值鏈層面,要與利益相關者建立“平等、開放、協作、分享”的商業生態平臺,繞著用戶需求和體驗進行研發、設計、生產,消減產品到達用戶的中間渠道環節,為用戶提供更大價值;在員工層面,要與其形成民主、平等的關系,激發員工更加自主地為用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并給員工豐厚的福利和良好的發展預期。
(二)以創新驅動為支撐
“互聯網+”除了無所不在的網絡,還有無所不在的計算、數據、知識,一起形成和推進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無所不在的創新,使創新更加社會化,催生了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等新型創新模式。通過明確動力機制,完善優勢互補機制,建立知識分享機制和信任機制,構建制造企業創新網絡,把創新資源和要素有效匯聚,開拓創新,加強合作的深度和頻率,協同創新,實現滿足各方利益、知識增值和價值創造的目標。“互聯網+制造業”就是要用相對先進的互聯網力量去加速相對落后的制造業的創新,以信息流帶動物質流、技術流、資金流和人才流,促進其在效率、品質、管理、合作與營銷等方面的升級。
(三)以智能制造為突破口
智能制造是由智能機器和人類專家共同組成的人機一體化智能系統,將先進自動化技術、傳感技術、控制技術、數字制造技術以及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相結合,實現涵蓋產品設計、生產規劃、生產執行、售后服務等制造業全部環節的智能化,形成從人員、技術、管理、信息的集成,到物質流和能量流、信息流和知識流的交匯,能大幅度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減少排放,推動生產方式向定制化、分散化、服務化轉變。在我國從制造大國加快向制造強國轉變過程中,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和根本路徑。發展智能制造,我國具備一定基礎優勢,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已推行多年,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制造業設計、生產等全流程,數字化工具、數控裝備等市場普及率迅速擴大,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以及云計算等發展快速,為物理設備連接到互聯網上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 童有好.我國互聯網+制造業發展的難點與對策[J].中州學刊,2015,08:30-34
[2] 朱蓉.“互聯網+”時代浙江制造業提升路徑研究[J].天津商業大學學報,2016,02:19-24
(作者單位:寧波市明達現代辦公設備有限公司 浙江寧波 315000)
(責編: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