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海干
【摘 要】 在構建小學數學課程教學時,教師應當多發揮讓學引思的指導效果,要多給學生自主探究知識提供空間與平臺,透過豐富的師生交流對話來引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能夠得到充分發揮。教學導入中活躍學生的思維,在動手實踐中激發學生主動思考,透過教學提問訓練學生探究能力。
【關鍵詞】 圖形與幾何;教學;讓學引思
讓學引思理論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的實踐,這可以讓數學課堂的自主性更強,學生能夠更充分地在課堂上進行對于知識的自主探究,會在主動進行問題分析與挖掘的過程中鍛煉與發展自身思維品質。在構建小學數學課程教學時,教師應當多發揮讓學引思的指導效果,要多給學生自主探究知識提供空間與平臺,透過豐富的師生交流對話來引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能夠得到充分發揮。在這樣的前提下不僅可以讓課堂的整體教學氛圍更加積極活躍,學生學到的東西也會更多,并且學生自身的多方面能力素養都可以得到鍛煉。
一、教學導入中活躍學生的思維
教學導入是課堂的第一個環節,教師在這個環節的教學設計中便可以充分融入讓學引思的理念。小學時期的數學知識通常都在生活中有著非常豐富的應用,很多生活實例都可以成為知識教學的參照,這也是不少教師在導入階段會引入生活中的一些范例的原因。教師在設計導入環節時不僅要在例證的選用上更加合理,也要善于在導入環節活躍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思維。可以透過一些以生活為依托的教學提問來滲透理論知識點,并且透過師生間的互動來一點點引出即將講到的內容,給學生理解與吸收這些新知提供鋪墊效果。教師采取的導入方法和導入模式這不僅會很大程度決定整堂課的氣氛,這也是學生能否首先形成對于所學知識的感性認知的一個決定因素,因此,在設計導入教學時教師一定要結合多方面因素考慮,要突出讓學引思理論對于課程教學的指導。
以“圓的認識”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設計導入環節時可以充分融入讓學引思的教學理念。例如,可以將課程導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首先通過老師用線繩工具在空中旋轉,讓學生清晰地看到形成的軌跡是一個圓;接著介紹含有圓的圖片,讓學生找出圓;再讓學生舉例生活中見到的圓;最后通過摸一摸的游戲,讓學生體會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的區別,從而認識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這種層層深入的導入環節的設計給學生認識與接受新知提供了非常理想的鋪墊作用,其中的不少環節都需要學生積極調動自己的思維,思考與探究圖形特點,進而領會到其中包含的相關內容。這種分環節設計的導入過程學生接受起來會更輕松,同時,讓學引思的基本理念也很好地融入了其中,這樣的導入設計才能夠形成知識教學的鋪墊作用。
二、在動手實踐中激發學生主動思考
在有些知識探究的環節中,教師可以設計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教學過程,比如,可以讓學生在動手繪制圖形,或者是動手拼接圖形等活動過程中直觀地感受相應圖形的特征,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取這些圖形的一些基本特點。這樣的活動設置過程可以讓學生的注意力更為集中,學生在動手嘗試的過程中思維也會慢慢活躍起來,會形成更為直接的對于這些知識點的理解與體會。鼓勵學生動手實踐應當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有更多的融入,尤其是那些幾何知識的內容教學,學生往往可以在動手操作中更清晰地了解這些圖形的特點,在這樣的基礎上對于課堂上講到的內容的理解與吸收也會更為充分。
仍然以“圓的認識”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動手畫圓的實踐活動。動手畫圓可以分為實物拓圓、線繩畫圓、尺規畫圓等方法,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自己嘗試各種畫圓的方法。這種教學模式能讓學生在畫圖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圓的概念,讓學生在畫圓的過程中自己對圓的性質進行探索。在學生畫圓后,教師可以對圓的性質以及畫圓方法進行適當地總結,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圓的基本概念。讓學生在進行嘗試的過程中體會畫圓的本質,即為在定點上以定長旋轉一周。這樣的教學組織與設計充分凸顯了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學生在活動探究中思維能力也得到了良好鍛煉,并且會對于圓的基本特征有更深的領會。
三、透過教學提問訓練學生探究能力
教師在課堂上應當多展開師生間的對話交流過程,可以以提問為依托來激發學生對于問題的探究,讓學生表達自己的各種理解和認識,以此來實現對于學生思維能力及思維品質鍛煉的效果。很多時候教師一味地講授知識,而未能設計充裕的教學互動環節,這會讓學生在課堂上十分被動,教師也難以了解學生真實的知識理解與掌握程度。教師可以多融入課堂提問的設計環節,可以以問題為向導來了解學生對于特定知識點的理解與吸收,還可以及時發現學生認知上的偏差,進而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指導,讓學生對于知識形成正確理解與認知。
在進行“認識三角形”的教學時,教師便可以采取這樣的教學方法。首先,引導學生畫銳角三角形的高,教師要邊作圖邊說明。教師可以對學生說道:我們已經學過從直線外一點向直線作垂線的方法,現在利用這個知識來認識三角形的高。接下來,教師進行提問:銳角三角形有幾條高?如果從一個點畫高,它的底邊是哪條線段?如果從另一個點畫高,它的底邊是哪條線段?問完之后,引導學生明確:銳角三角形的底和高不止一個,從任何一個頂點都可以向它的對邊作高,這樣三角形就有3個底和3個高。這種師生交互的環節能夠引導學生自主展開對于三角形特點的思考探究,學生也可以在動手繪制圖形的過程中鞏固這些認識。這便是讓學引思理念的一種體現,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中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會得到充分鍛煉,對于涉及的知識點的理解與吸收也會更加充分。
【參考文獻】
[1]營造充滿探索的數學課堂環境[J].牟瑛.商業文化(學術版).2010(08)
[2]淺談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J].盤德波.基礎教育研究.2010(16)
[3]美國探究教學模式述評[J].王晶瑩.上海教育科研.2010(04)
[4]引導自主探究 促進主動發展[J].張大明.成功(教育).2010(04)
[5]如何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到實處[J].李青青.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05)
[6]淺談探究式教學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胡瑞.當代教育論壇(下半月刊).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