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梅+楊振寧


【摘要】本文在新型城鎮化內涵的基礎上,建立了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安徽省各地市2015年新型城鎮化進行了測度與分析。結果表明:安徽省型城鎮化水平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性,南部城市高于北部城市,東部城市高于西部城市;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主要取決于人口城鎮化,特別是人口市民化發展的狀況。在此基礎上,提出促進安徽省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 綜合測度 因子分析
一、背景及意義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發展迅速,城鎮化率從2000年的36.22%增長至2015年的56.10%,表明我國城鎮化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實現了從城鎮化初期階段向中期階段的跨越。2016年中央8號文件《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提高質量為關鍵,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可以看出: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人口轉移與身份轉變是核心,城鎮空間擴張是載體,經濟發展是基礎,社會生活質量的提高是最終目標,生態環境是承載者和約束條件。人口、空間、經濟、生態環境共同協調發展才是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之路。然而,目前我國快速發展的城鎮化存在人口、空間、經濟、社會、生態城鎮化不相協調,地區發展不均衡等問題。因此,亟待對新型城鎮化發展狀況進行分析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
二、新型城鎮化內涵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了新型城鎮化的內涵:“新型城鎮化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以綜合承載能力為支撐,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水平;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通過改革釋放城鎮化發展潛力,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由此可見:新型城鎮化更注重內在質量的提升,即推動城鎮化由偏重數量規模向提升質量內涵轉變:由過去粗放式用地、用能轉向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道路;由主要依靠中心城市帶動轉向強調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三、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綜合測度指標體系實際上就是利用具體的指標對新型城鎮化的內涵、特征進行具體化、層次化的統計描述和綜合評價。
(一)構建原則
1.全面性與可操作性原則。全面把握新型城鎮化內涵,反映其發展水平,同時考慮到評價模型的可操作性,便于有關部門進行具體操作。
2.可行性與可比性原則。既要從現實狀況出發,考慮數據資料的可獲得性,也要區分不同地區新型城鎮化水平,具有可比性。
3.先進性與動態性原則。應考慮指標選取的先進性與導向性,同時考慮動態延續性,保證其客觀地反映在一定時期內新型城鎮化水平。
(二)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從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出發,遵循以上構建原則,在參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人口、產業、空間、環境等四個方面構建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來測度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綜合指標體系具體框架如下:
四、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的實證分析
(一)樣本與數據來源
安徽省區域位置優越:西接河南、湖北,東臨江蘇、浙江,北靠山東,南臨江西,人口較多,在未來發展大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14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1部委聯合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方案》,將安徽省列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省。因此,研究分析安徽省新型城鎮化對于該地區乃至全國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實踐與借鑒意義。鑒于此,本文以安徽省2015年度各地市為樣本,分析新型城鎮化發展狀況。數據來源于2016年安徽省統計年鑒。
(二)方法選擇
目前,人們開發出的指標體系的綜合評價方法有很多種,根據指標權重的確定方法不同,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主觀賦權法,多是采取咨詢評分的方法確定權數,如綜合指數法,專家評價法等;另一類是客觀賦權法,即根據指標間的相關關系或各項指標值的變異程度來確定權數,如主成分分析方法,因子分析法,熵值法等。主觀賦權法一般適用于綜合評價指標數目較少,各指標對綜合評價值確定的重要性易于區分,并且各指標間相關性較小的情形。當很難區分指標的重要性時,可選用客觀賦權法,利用各指標實際觀察值所提供的信息量大小來確定指標權重,提供信息量越多的指標所賦權重就越大,反之所賦權重就越小。
由于本文綜合評價指標數目多,難以區分各指標的重要性,因此本文選用因子分析作為綜合評價方法。
(三)綜合評價
根據統計資料,將上述指標的實際數據輸入計算機,利用SPSS16.0進行因子分析。
1.適合度檢驗。采用KMO檢驗、巴特利特球形檢驗這兩種檢驗方法,檢驗結果:KMO=0.615>0.5,巴特利特球形檢驗的sig值P=0<0.05的顯著性水平,說明適合利用做因子分析進行綜合分析。
2.相關系數的特征根和方差貢獻率。由輸出的相關系數矩陣R的特征根及其方差貢獻率可知:前4個因子的累計貢獻率已達到86.215%,表明前4個因子已經包含了原11個變量86.215%的信息量,故可用這4個因子代替原來11個指標來評價安徽省各地區2015年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因此取前4個因子即可。
3.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由輸出的因子載荷矩陣可知:第一因子在非農人口比重、城鎮醫療保險參保率、城鎮養老保險參保率上有較大的載荷,主要體現了人口城鎮化的狀況,命名為人口城鎮化因子。第二個因子在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人均擁有城市道路面積上有較大的載荷,主要體現了空間城鎮化狀況,命名為空間城鎮化因子;第三個因子在非農就業比重上有較大的載荷,主要體現了產業城鎮化的狀況,命名為產業城鎮化因子。第4個因子在污水處理率上有較大的載荷,主要體現了環境城鎮化的狀況,命名為環境城鎮化因子。
4.構造綜合評價模型。以所選取的前4個因子的方差貢獻率W1,W2,W3,W4作為權數,構造綜合評價模型:
F綜=F1*W1+F2*W2+F3*W3+F4*W4
F1,F2,F3,F4分別表示前4個因子得分,將前4個因子得分,代入模型得出2015年安徽省各市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綜合得分。綜合得分及排名如表2所示:
由綜合因子得分可知:合肥、馬鞍山、淮北、蕪湖、銅陵、蚌埠、滁州等7市綜合得分為正,表明這些城市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在綜合得分為正的城市中,合肥綜合得分最高,排名第1,其他城市依次分列2-7位。亳州、宿州、阜陽、淮南、六安、宣城、池州、安慶、黃山等9市得分為負,表明這些城市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低于安徽省評價水平,其中:阜陽、宿州、亳州等3市得分較低,綜合排名依次分列14-16位。
五、主要結論及建議
一是安徽省型城鎮化水平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性,總體來看:安徽省南部城市高于北部城市,東部城市高于西部城市。二是城鎮化水平較低的城市F1得分均較低,說明這些城市人口城鎮化發展水平較低,阻礙了新型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且F1所占的權重較大,說明安徽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主要取決于人口城鎮化發展的狀況。因此,提高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應重點加大人口城鎮化發展水平,通過完善戶籍制度改革,推動市民化等途徑,使轉移人口享受城鎮帶來醫療、養老等各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務,進而促進新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建平.應用多元統計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2]呂丹,葉萌,楊瓊.新型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綜述與重構[J].財經問題研究,2014(9).
[3]王冬年,盛靜,王歡.新型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實證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經濟與管理,2016(6).
[4]顧君穎,韓亞瓊,王允.基于因子分析的江蘇省新型城鎮化質量評價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6(5).
[5]李棟林.財政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績效評價研究[J].北京交通大學博士論文,2016.
[6]王際宇,易丹輝,郭麗環.中國新型城鎮化指標體系構建與評價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5(6).
注:本文受到全國統計科學研究項目(2014LY095)、安徽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SK2015B001)資助、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項目(ACSK2015B04)資助,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學術觀點,不代表供職單位意見。
基金項目:本文受到全國統計科學研究項目(2014LY095)、安徽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SK2015B001)資助、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項目(ACSK2015B04)資助,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學術觀點,不代表供職單位意見。
作者簡介:趙雪梅(1982-),女,安徽淮北人,副教授,任職于安徽工商職業學院副教授;楊振寧(1980-),男,安徽蚌埠人,經濟師,任職于中國人民銀行合肥中心支行。研究方向:經濟系統建模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