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傳春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分析高職大學生的一般心理問題的表現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利用網絡和引入朋輩心理輔導方式等,旨在提升高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心理健康 大學生 網絡 朋輩
“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1]這是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對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明確表述。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信息的海量沖擊和競爭的日益激烈,身心發育尚未成熟的高職大學生正承受著更多更大的心理壓力,嚴重的還直接影響到學習與生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學生的一般心理問題
高職大學生處在社會快速發展的時代,受各種文化思潮、多種信息和年齡心智的影響,他們思維活躍,個性突出,渴望獨立,樂于交友,卻又過于依賴,意志薄弱,責任感不強,缺乏人際交往技巧。因此,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態是積極多于消極,多變大于穩定。盡管稚嫩脆弱,但向好意愿強烈。因此,多數高職大學生呈現出學習動機不強、情緒情感波動大、就業壓力過大等心理現象,這多是教育存在的問題。少數或個別高職大學生出現退縮、孤獨、封閉、抑郁等心理現象,這多為教育的矯正性或治療性問題。總之,高職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在大學階段缺少相對穩定性,是復雜多變的,但也是可以改造的。
二、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不夠健全
當前,很多高職院校已經設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咨詢機構,也設立了部門職責和工作人員,但沒有很好地發揮機構和人員的作用。學校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沒注意課程開設后的教育教學效果。學生一旦產生嚴重的抑郁、跳樓等事件時才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因為學生的心理問題絕不是一兩天形成的,而是長期負性情緒積累的結果和多方面因素導致的。如果相關心理疏導教育工作能提前做,做得深,做得細,為學生建立細致、清楚的心理檔案,則可以預防或減少一些意外事件的發生。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目標含混,教授方法單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根據大學生心理特點制訂的,從自我意識、氣質、性格、情緒、學習、挫折、戀愛、人際交往等方面進行分章節或專題的形式編制的。教師要鉆研教材內容,明確教學目標,選擇適合的方法進行教學。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的任課教師非心理學專業或思政教育專業,也未受到嚴格的專業訓練;還有部分上課教師照本宣科,偏重理論知識的灌輸,輕視實踐活動;偏重問題學生或問題個案的研究,忽視亞健康學生發展需求的正向引導 ,使學生學習心理課程的積極性降低,學習效果不理想,解決心理困惑問題的能力不足。
(三)心理健康教育輔助模式單一
目前,很多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除了利用課堂對學生進行教育,也注重對學生進行課后的幫助,教師留下電子郵箱地址在網上回復學生問題,或是請學生到心理咨詢中心進行一對一的面談,或是做一些團體活動或戶外拓展活動等。然而這是不夠的,因為學生是發展變化的個體,需求也呈現多樣化。網上一兩次的郵件回復并不能徹底解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長期追蹤并實時調整心理輔導方案,面對面一對一的直接輔導,避免學生給自己貼上“問題學生”的標簽,團體活動或戶外拓展固然好,但它需要周密的計劃和系統的安排。總之,還需要更多更有效的模式作好心理健康教育。
三、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
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自我意識,塑造積極的心理品質,具備良好的心理調適能力。這也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領導、各部門、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努力,集合多種力量對不同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才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一)領導高度重視,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高職院校領導應充分認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學校范圍內給予相關部門政策支持和經費保障,為廣大學生設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立專門的領導機構,設置心理輔導工作人員,提供相關心理測試工具,明確各級支持部門的職責,提供有質量的心理專題培訓和交流活動等。另外,要從大一新生開始,為其建立心理檔案,對高職大學生心理發展狀態有準確的掌握,而不是簡單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從學生檔案收集與研究中發現不良情況,從源頭上干預不良心理現象的繼續蔓延。總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就是要從不同層面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
(二)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當前,很多院校都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也安排了心理學專業或思政教育專業的教師授課。通過課堂教育,能使學生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懂得一些基本的情緒疏導法,解決自己的一些心理困擾問題。然而,也有部分任課教師由于授課的專業訓練少,對心理健康課程缺乏體系上的把控,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未及時更新,使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低下,缺乏學習動力,出現為應付班主任管理和為考試而學的情況。由此可見,心理健康課程的開展需要教師充分的備課,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實現教學模式創新,提高教學質量,達到心理教育的最優化。作為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師,一是要明確課程目標。即要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培養大學生的適應品質,能結合生活和學習環境的變化調節自己的心理適應狀態,對問題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對非問題學生進行預防性的心理引導。二是要選擇適合的教育教學方法。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即要根據學生情況和實際需要選擇心理教育教學內容。比如心理健康教育緒論部分,教學目標是給學生普及一些心理學基本概念,研究者應采用講授法;自我意識和自我價值章節可采用討論法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情緒和壓力的調控可以采用體驗法,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參與;人際交往和戀愛章節可以采用案例法,幫助學生汲取他人經驗及教訓。總之,教師心中要樹立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備課時注意教學方法的選擇,授課時注意教學方法的實施,授課后要注意教學方法的總結與調整,以確保教學效果最優化。
(三)利用網絡和引入朋輩心理輔導方式,充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第一,利用網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當今世界網絡的高度發展達到驚人的程度,大學生也因此比任何時代的人受到更大更多的信息影響,這無疑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帶來巨大的挑戰。因此,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利用課堂或課外活動幫助學生樹立對網絡的正確認識,學會甄別網絡信息,學會用網絡信息中的正能量解決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而不是沉溺于虛擬的網絡世界。其次,創設文明的網絡環境。比如在各種網絡社交場合中,告訴學生使用文明用語,不散布虛假信息,嚴肅地傳遞正能量。再次,為學生建一些網絡教育平臺,如微課、微信、微講堂等,正面宣傳與心理健康有關的知識和技巧,引導學生把網絡當作一種最快捷的學習工具。
第二,引入朋輩心理輔導方式。朋輩教育發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作為專業心理輔導的重要補充,近年來受到我國高校的重視。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觀點,朋輩輔導員是學習的促進者,應當注重提供良好的咨詢信息,給來訪者以真誠、無條件的尊重和準確的信息來調動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自身的潛力,勇敢邁向自我提升的境界。朋輩心理輔導又稱“準心理咨詢”,它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由經過培訓或輔導的非專業人員通過心理安慰、勸導、支持和鼓勵等方式為輔導對象提供具有心理輔導功能的幫助的過程[2]。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部門可以在學校范圍內征集班級心理保健志愿者,綜合考察他們的態度、學習能力、思維方式、性格特點和與人溝通能力等,精心選拔并對其進行專業培訓和督導,發揮他們的才干,配合學校為問題學生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輔導服務。受訓并合格的班級心理保健人員,可再培訓班級宿舍寢室的心理保健員,進而推廣到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他們各自的任務在于收集寢室同學的心理動態信息,并及時上報到班級心理保健人員處,嚴重的不能處理與疏導的學生,要及時上報班主任、心理輔導員或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人員,共同了解情況,共同出謀劃策,共同解決問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針對性。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十八大報告[R].2012(11)
[2]陳濱濱,張騰.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的探索與思考[J].長沙大學學報,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