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雨舟
摘 要:近年來,在中國隨著互聯網與金融行業的不斷融合與滲透,傳統金融行業逐漸地向互聯網金融模式轉變,開發出越來越多的業務領域與服務模式。然而,互聯網金融在不斷改變更新金融模式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風險與問題。就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中國當前互聯網金融問題的建議與辦法。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現狀;問題;解決辦法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33-0162-02
一、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
在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推動下,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在中國迅速崛起,先后出現了傳統金融業務的網絡化、第三方支付、P2P網絡借貸、大數據金融、眾籌和第三方金融服務平臺等六種模式,展現出強有力的創新力和生命力,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互聯網金融在對傳統金融渠道進行變革的基礎上,全面融入零售銀行、支付、保險、財富管理、借貸、交易結算等六大金融領域,顛覆了人們工作和生活的預期;二是互聯網金融發展迅猛,各類創新資產不斷涌現,給投資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投資渠道。
互聯網金融相對于傳統金融(包括銀行、保險等)來說,主要的區別不僅是業務展開所使用的媒介、技術有所不同,更在于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精神的融合。而且,互聯網金融企業與傳統金融企業在經營管理方式上也有較大的不同,互聯網金融以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為工具來實現具體的業務,使得傳統金融業務使用更加方便、收益性更好、交易成本更低、透明度更高等。
其實,互聯網金融在中國出現已經將近二十年了,早在1998年,招商銀行就推出了中國的第一家網上銀行。發展至今,中國傳統金融業也開始向互聯網化發展,諸如網上銀行、網絡保險、網上證券交易等已經相對比較普及,并且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更新,大數據、云計算和社交網絡以及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的不斷發展使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空間更加廣闊。
在中國互聯網的環境下,銀行的傳統目標客戶群體發生了變化,在網絡環境下成長起來的80后、90后和中小企業將成為主要的客戶群體,而提供便捷、個性化、差異化及低成本的服務成為吸引這個新客戶群的方法。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互聯網金融企業更加準確地了解企業用戶和個人客戶的信用情況,從而給用戶設立信用等級,給企業和個人用戶的貸款審核提供重要參考,對違約用戶進行曝光,增加違約成本,降低投資風險。因此,互聯網金融可以實現更有效的配置資源,降低交易成本,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在中國,全面利用互聯網,整合優化內部流程和網絡營銷渠道,建立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核心競爭優勢,已經成為傳統金融機構發展的必然趨勢。
據官方公布的數據,2008年以來,中國的互聯網金融模式的交易規模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其中,網絡銀行的交易額由2008年的285.4萬億元迅速增加到了2014年的1 549萬億元。第三方支付的交易額也由2009年的3萬億元快速增長到了23萬億元左右。P2P網絡借貸的交易額則由1.5億元快速增長到了3292億元,其間增速甚至均達到了200%左右。于2013年6月5日上線的余額寶產品采用以第三方支付工具與基金合作形式,至2014年底,其用戶達到了1.85億戶,總規模則達到了5 789.36億元。
二、目前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法律層面的風險
現階段,金融平臺的法律依據只是依據《合同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等規定,并沒有專門針對互聯網進入行業的相關法律條款。這就導致互聯網金融的某些做法處于“灰色地帶”“打擦邊球”等,給當前的互聯網金融環境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例如,一些不合法的P2P理財平臺、校園借貸、眾籌網絡平臺等,通過將非真實性的、預先設計好的借款需求假裝成一款理財產品,出售給不知真相的投資者,獲得不當盈利,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某些平臺不專注于客戶開發,卻利用平臺優勢,將傳統商業銀行融資以高利貸的形式將資金轉移給借款人,涉嫌高利轉貸罪。還有某些平臺設立的本來目的就是圈錢跑路,將觸犯集資詐騙罪。雖然有相關的法律條款規定,眾籌平臺一旦觸犯“向不特定對象”“向特定對象累計超過200人”這兩條監管紅線,將會觸犯擅自發行股票、公司、企業債券罪的有關條款。但仍有許多不法分子在“高壓線”下進行非法洗錢、信用卡詐騙等罪行,給人民的財產安全帶來較大的威脅與損失,也不利于健康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
(二)行業系統性風險
系統性風險是由社會、經濟、市場等大環境因素造成的影響,這種影響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經濟風險、危機所導致的金融風險,另一個是由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模式帶來未知的市場風險。
從經濟風險層面分析,這是整個金融行業、社會市場都難以避免的風險。在中國不斷進行經濟調整與改革時,各種經濟問題、社會矛盾等都會對金融體系造成極大的壓力。尤其是我國三次產業結構化矛盾突出,長期積累下來的金融領域矛盾逐漸凸顯,給金融穩定造成一定的系統性風險。
從金融創新層面來看,以高科技信息技術發展為基礎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飛速發展,但中國立法工作與相關監管機構還沒有隨之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導致對金融創新領域的監管存在一定的漏洞。隨著信托、擔保、基金、小貸、民間融資等影子銀行系統爆發式發展,在沒有有效的監管體系的情況下,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市場之間聯動效應增強,產生的系統性風險越來越大。
(三)交易和信用存在風險
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是,目前中國國內少部分網絡P2P信貸公司采取的是存管模式,另外的大多數P2P公司與第三方支付機構采取的是“直接支取”的資金合作模式。第三方支付機構基本就是P2P公司的走賬工具,一旦公司經營存在困難或發生系統性風險,公司管理者很有可能直接攜款潛逃。另外,還存在著貸款或者惡意騙貸而造成的信用風險,如借款人不按期還款或者拒不還款等。這種風險是由其金融的本質決定的,而不因其國別、經營類型、風險控制機制不同而能夠杜絕這種風險。
三、當前中國互聯網金融問題的解決辦法
(一)打造良好的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
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有相關互聯網金融產業鏈各方企業、消費者和市場,與其所在的環境組成的整體系統。良好的產業生態系統,要求價值鏈各方相互合作、目標一致、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共同構建一個推動產業發展的整體,任何一方都要在整個生態系統中發揮獨特作用,才能更好地推動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的完善和健康發展。具體來說,互聯網金融企業需要不斷拓展產業鏈整合能力,提升自身的競爭優勢和盈利能力;制定平臺行為規則,強化互聯網金融平臺經營,實現平臺經營和生態系統建設的完美結合;推進整個互聯網金融生態鏈的管理,確保各項工作和建設能夠有序進行,降低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同時,要完善互聯網金融誠信體系,加強行業自律。
(二)健全互聯網金融配套法律體系
互聯網金融配套法律體系,包括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防范互聯網金融犯罪等,要在國家層面予以解決。在這方面,可以結合中國實際借鑒發達國家的互聯網金融監管經驗,加強維護金融消費者享有的權利,制定保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的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權益受侵害時的救濟措施等。而且,還要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宣傳教育,提高消費者對互聯網金融的認識,提高對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意識與防范保護能力。提高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樹立理性投資理財的意識,鼓勵金融消費者選擇多種投資方式,避免投資單一產品而增加系統性風險。同時,互聯網金融企業也要對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定詳細的制度安排,在開展業務時應盡到充分的風險提示和信息披露義務,規范宣傳行為。
(三)建設信用體系,加大懲戒力度
當前,中國互聯網金融企業的信用數據是分別積累的,與中國央行征信系統的信用記錄也是不連通的。央行征信記錄雖然權威,但沒有完全覆蓋到中小微企業和個人,而互聯網金融行業則手握大量客戶的大數據,兩者正好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互聯網金融平臺獲取個人信用情況的困難,導致極易發生信用詐騙等違法行為。因此,可以建立科學有效的信用評級制度,將有效降低互聯網金融的信用風險。政府監管部門必須牽頭建立起科學合理的綜合性征信體系,建立健全央行、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金融機構共享共建的管理機制,確保互聯網金融這一創新性工作能夠順利有序開展。
(四)對互聯網金融機構進行監管
將互聯網金融企業作為一個機構進行監管,采取同傳統的金融機構同樣的監管方式和方法。但由于互聯網金融機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需要采取一些特別的、針對性的監管方法。大數據金融、第三方支付、P2P網絡借貸等互聯網金融模式已成長為新型的中國金融發展模式,政府應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制定專門的管理規則進行管理;傳統金融業務的網絡化模式則是傳統金融業務與互聯網技術結合的產物,對其管理應側重于利用互聯網具有的優勢提升其在核心業務的價值。既要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信息科技風險的監管,又要建立對于互聯網金融支付的監管框架。互聯網金融的主要平臺是互聯網,其風險提示和信用評級往往具有很強的隨意性,因此對于其監管應該重點涵蓋信息披露、外部信用評級和資本充足性等要求。
四、結語
總之,中國互聯網金融在發展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漏洞和不足,包括機構的法律定位不明確,客戶資金第三方存管制度缺失,風險控制不健全等。而針對這些問題和隱患,需要加強互聯網金融的行業監管和行業自律,提升法律法規體系對于互聯網金融的規范力度,建立分層監管機制,監管做到不搞“一刀切”,正確處理監管和鼓勵創新的關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