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傳承依賴于教育,高職院校作為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自然承擔著傳承民族文化這一任務,而民族地區的高職院校尤為明顯。本文主要探討云南民族文化在高職教育教學中的應用途徑,旨在推動民族文化傳承,促進各民族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和諧發展。
【關鍵詞】民族文化;高職;教育教學;途徑
少數民族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云南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繁榮璀璨的民族文化。通過調查,我們發現許多在校大學生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了解甚少,致使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難以代代相傳,這種趨勢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種丟失,更是整個世界文化遺產不可估量的損失。由此可見,研究學校教育教學中的民族文化傳承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研究價值。學校教育是傳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徑,高職院校同樣擔負著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重任。本課題通過研究分析總結出了云南民族文化在高職教育教學中應用的有效途徑如下:
一、公共課程
通過對云南多所高職院校的調查,我們發現大部分的學校都開設了《大學語文》、《人文素質》、《大學體育》等公共課程。公共課具有操作性強、普及面廣、受眾多、接受度高、有效性得以保證等諸多特點。因此,在高職教育教學中,公共課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首要途徑。以《大學語文》為例,各學校可編訂校本教材,凸顯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在課文的選擇上要符合本地區的民族情況,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的興趣、經驗和需要,促進學生認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能力的發展,增進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云南省的少數民族中白族、納西族、藏族、傣族最具代表性,然而這些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在云南各高校選用的《大學語文》教材中卻少有體現。由于受教材篇目限制,少數民族文化不可能每一個都出現,但一些人口眾多的少數民族應當多少有點反映,否則將會導致少數民族學生對本民族的認識淡化,逐漸被漢族文化所同化。因此,在校本教材的編寫中,應當增加反映云南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文學作品,例如:《云南的歌會》、《孔雀膽》、彝族敘事長詩《阿詩瑪》、白族的《山花碑》、納西族創世史詩《創世紀》、傣族敘事長詩《娥并與桑洛》等等。
二、地方課程、校本課程
要實現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學校教育目標,就必須重視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建設。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云南的部分高職已經開設了與民族文化相關的課程,課程內容體現了國家民族理論、民族政策和各少數民族文化基礎知識。例如:云南民族大學職業技術學院的文化事業管理專業,開設了《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云南少數民族文化概論》、《云南民族民間工藝》、《云南少數民族服飾工藝與文化》等課程,體現和包含了地方民族傳統文化,尤其突出了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并掌握本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形成對本民族文化的正確認識,還可以調動教師了解和研究地方少數民族文化的熱情,教學相長。
三、“產、學、研”結合
高職院校一要加大對民族文化傳統的宣傳、傳承力度,以適應云南民族文化發展研究的需要,引導民族文化研究走上為發展民族地區經濟、教育發展服務的正確軌道。二要加強與地方政府的合作力度,把學科建設與地方民族民間文化有效結合起來,使之成為一個產、學、研相結合的中心,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充分發揮高職院校職業教育的特點和優勢。以昆明藝術職業學院為例,與BMW中國、云南映象合作建立云南映象傳承中心,為保護和傳承云南優秀民族文化提供資金和平臺支持,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為社會和用人單位培養了一批專業過硬、適應能力強、符合用人單位要求的職業型藝術人才。“彩云班”學生于2009年11月22日正式登上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劇目大型原生態歌舞《云南映像》的舞臺,反響不凡。
四、校園文化活動
學校應該積極開展民族特色活動,創造適合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校園環境。學校教育因其自身的諸多優勢,非常適合開展各種形式的民族文化活動,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內涵,為民族文化教育提供一個廣闊的天地。這不僅促進了校園文化的建設,使學生進一步學習和繼承了自己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增強了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也使學生了解了其它少數民族文化,開拓了文化視野。例如云南經濟管理學院,為了充分展示出云南少數民族的特色與風俗,傳承并發揚云南民族文化,學校開展了“321”工程,具體要求每個學生會唱3首云南少數民族歌曲,會跳2個云南少數民族舞蹈,會1種云南少數民族樂器或者技藝,從而凸顯“彩云之南”的民族文化。
五、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力量是制約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的授課內容、方式和對自身價值的認識以及對問題的理解,都會滲透到他所教授的課程和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對學生感知和接受信息,形成自己的人生觀、民族觀、文化觀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發揮學校傳承民族文化的作用,就必須依靠教師的力量,因此,建立一只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關鍵所在。可以從三方面加強:一是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師資培訓,提高教師的整體水平。在對教師的培訓過程中,應始終把他們作為傳承民族文化的核心力量,鼓勵他們加深對所在民族地區歷史及文化的了解,系統的進行民族文化的教育,使他們充分掌握民族文化知識,從而理解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最終自覺承擔起民族文化傳播者的角色;二是加強各大高校的交流,尤其是對民族文化研究頗深的學校,不僅增進各自的民族文化知識,還能對我國民族文化人才培育做出巨大貢獻;三是更多的人才吸納,將民族文化方面有獨到見解或者造詣深厚的人才吸納過來,這樣有助于更多人才的培養。可以聘請當地的一些民族藝人、團體等指導學校的民族文化傳承工作,歡迎他們為學校的民族文化教育工作提出寶貴意見,不斷豐富民族文化教育內容,推進民族文化傳承的不斷發展。
六、新媒體
當前,我們已經進入到了一個高速發展的網絡化信息時代。當科技發展到以智能手機、電腦等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和文化的主要載體時,我們的文化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微”文化、bbs等已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對于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產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數字化時代的網絡優勢,通過這些新興的、傳播面廣、傳播迅速的新媒體,將我國的優良民族文化加以傳承。
學校在民族文化傳承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民族文化在高職教育教學中的應用途徑多種多樣,根據云南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本文遴選出了較為有效、可行性較高的幾種,希望對民族文化的有效傳承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 冉光榮. 應當重視民族文化傳承的研究——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論綱·序[J]. 云南民族學院學報, 2003(1).
[2] 童紹英. 云南少數民族文化與學校教育結合形式初探[J]. 邊疆經濟與文化, 2008(12).
[3] 曹能秀, 王 凌. 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校教育和民族文化傳承[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1).
【作者簡介】
譚蘇(1981—),女,云南建水人,碩士學位,云南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大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