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琰+方紅
【摘要】一方面是世界經濟和信息化時代需要高等教育邁步國際化,一方面是我國優秀文化的傳承,尤其是身兼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高職院校,如何做到兩者間的融合意義重大。本文僅以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下的文化傳承的作用為主要內容進行闡述,旨在為高職院校國際化中國際化與民族化融合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
【關鍵詞】國際化;人才培養;文化傳承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的靈魂,文化傳承是國家建設的精神保障,胡錦濤同志在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的講話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推進傳承創新。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高等教育中我們不僅需要傳承,更多的是需要傳承創新。文化傳承創新是大學教育的新使命,這不僅僅是對我國優良傳統文化的繼承,也包括對外國文化成果的借鑒汲取,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進行融合,發揚出時代的精神。
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物與信息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迅速流動,均為教育的國際化特別是高等教育國際化創造了有利條件。自20世紀80年代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把高等教育國際化作為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目標之后,高等教育國際化在世界范圍內蓬勃發展并成為高等教育不可逆轉的趨勢。我國亦明確把實施高等教育國際化作為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已經成為提升國家高等教育競爭力進而提升國家競爭力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尤其是高職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雙重功能,其國際化的發展更是意義重大。
因此,積極推進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化進程,根據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求,以提高學生的職業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為宗旨,倡導以學生為本位的教育理念,幫助學生積累實際工作經驗,突出國際化職業教育的特色,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和人文素養。
在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中,從我國國情出發,對外來文化進行甄別,使其與本土文化的優良因素相融合,形成兼具時代特點和本國特色,國際性與民族性相統一的高等教育理念。這不是偶然的,所有在現代化進程中取得成功的國家無一不是在對外開放、引進外國文化的過程中進行了艱苦細致的民族化,這是歷史的客觀必然性與現實必要性所決定的必經之路。
首先,文化傳承創新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環境氛圍。大學文化傳承創新的環境是一種文化氛圍。它對人的影響猶如“泡菜理念”:泡菜罐里泡出來的菜的味道一般取決于泡菜水的味道,同樣大學的文化氛圍決定了大學所培養的人才的素質結構和理念傾向。大學文化傳承創新的環境對學校師生的影響是巨大和深遠的,大學里的各種文化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理當創建自由開放、踏實力行、改革創新的文化氛圍,引領學生勇往直前。
其次,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沉淀下來的精華,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是中華民族之所以為中華民族的重要原因。也正是有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才構成了整個中華民族在發展進程中的獨特方式和存在價值,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是文化發展進步的基礎,都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對社會各領域進行滲透和同化,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存在方式和結構體系。
中國傳統文化以育德為教育第一要務,這與西方文化形成鮮明對比,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強調求穩與趨同,與西方重個性和興趣的文化形態存在迥然的差異,因此,辨證地認識中華傳統文化,分析其在文化傳承中的核心因素與價值趨向,進而發揮其力量與功效,不失時機地推動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在大學文化傳承創新和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把文化的選擇、研究與傳導結合在一起,激活知識,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的思考,從而實現學生知識的內化和轉化,為實現人才的培養提供精神養分和文化素養。
再次,隨著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社會的來臨,大學文化傳承創新推動大學的社會服務能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創新人才培養制度。人才培養特是大學的第一要務,這也是大學文化傳承創新的關鍵所在,大學要把文化傳承創新與人才培養結合起來,必須要在知識和學問中創新大學的文化特征,為人才的培養提供文化保障和思想指導。
自由和開放是現代大學發展核心價值所在,現代大學的文化環境也應是自由的和開放的,打開校門、融入社會和走向國際,真正的走出“象牙塔”。大學文化傳承創新的前提必須以自由開放的文化環境建設作為前提,大學創新型人才培養才能成為必然。
最后,學校教學文化的形成取決于學校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風格和學校課程文化等。大學教學文化實際上是大學為了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所形成的觀念體系和價值規范,大學要實現人才的培養,就必須高度重視大學良好的教學氛圍的營建,要重視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廢除滿堂灌、填鴨式教學,采用問題式和探索式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動手實踐能力,加強批判性課程和個性化課程的開設,積極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營建良好的教學文化氛圍。
立足于當今的時代主題——“處理好繼承和創新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樣,我們就能擯棄全盤西化、“破字當頭,立在其中”的偏激舉措以及復歸傳統的保守思想,同時針對批判繼承的主張,通過綜合創新予以補充和完善。
創新是傳統自己的創新,是從傳統自身生發出來的內在的創新。盡管它會借鑒世界上別的先進辦校治學經驗,但卻是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拿來”,而不是別的傳統對它的“輸入”或者它對別的傳統的照搬照抄。對于中國高等教育來說,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尤其需要我們處理好同質化與異質化的對立統一,堅持主體意識,全面而深刻地對高等教育民族傳統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從而建構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高等教育理論。
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之“道”的理論總結,建設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思想體系任重而道遠。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有自信努力為接通高等教育的民族血脈,建設具有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現代高等教育而奮斗。
【參考文獻】
[1] 遲成勇. 文化傳承創新的思考-兼論張岱年先生的文化館[J]. 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2(1).
[2] 史貴全. 關于高等教育民族化與國際化的思考[J]. 中國高教研究, 1995(4).
[3] 袁 川. 大學文化傳承創新與創新型人才培養[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