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杭
[摘要]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心理咨詢已經被廣泛地應用于社會生活領域中,特別是一些高校、醫院以及人員培訓方面,它不僅是一個咨詢的過程,還是人們自我療愈的過程。心理咨詢取得成功的前提是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良好的咨訪關系可以減少來訪者的防御心理和阻抗心理,使來訪者能夠提供更加真實和全面的信息。而在良好咨訪關系的建立和培養過程中,共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共情是建立良好咨訪關系的核心和前提。共情技術合理地應用,有利于咨訪關系的改善和咨詢過程的有效進行。
[關鍵詞]共情 準確共情 體驗 表達 應用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2-0140-02
一、共情的概述
(一)共情的定義
共情(empathy),又稱同感、移情、通情、神入、同理心等。人本主義Rogers認為:“咨詢員能夠正確地了解當事人內在的主觀世界,并能將有意義的信息傳達給當事人,明了或察覺到當事人蘊含著具有個人意義的世界就好像自己的世界一樣,但是沒有喪失‘好像的本質。”在心理咨詢中咨詢師要準確地理解來訪者如何感受外部世界,了解來訪者的心理感受和體驗,并將這些體驗適時準確地反饋給來訪者,幫助來訪者認識自己,運用自己的能力解決當前的問題。因此,共情不僅在咨訪關系上,在咨詢過程中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共情的分類
共情的分類應該按照范疇和深入的角度來分。從范疇的角度來分,共情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的共情。廣義的共情是指在任何可以交往的場合中都會產生的為他人著想,為他人解憂的能力;狹義的共情是指個體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產生的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的能力。從深入的角度來分,可將共情分為初級共情和高級共情。初級共情是指咨詢師能夠表面上地認識、理解來訪者的感受及這種感受下的體驗和行為,但是不能夠深入地為探究來訪者的內心世界;而高級共情是指咨詢師不僅能對來訪者外在的情緒和行為做出反應,還能對來訪者內在的、隱藏的行為與情感表達做出反饋。這是作為合格的心理咨詢師最良好的狀態。
(三)共情與同情的分別
在很多人的眼中,常常容易把心理咨詢中的共情和態度情感中的同情混為一談,比如熱情,對他人的關心、憐憫和同情等。雖然咨詢師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可以使用這些態度或者情緒,但是它們和共情卻不同。共情是一種咨詢師在長期實踐中獲得的技能,而不是一種憐憫或者同情。共情包含著信賴,它是咨詢師鼓勵來訪者陳述當前問題的一種表達方式,并且相信他們可以用自己的努力、運用自己的能力來擺脫當前遇到的困難。共情是非常重要的技能,其目的是幫助來訪者打開心扉,認識問題,并分析問題的成因,并運用自己的能力擺脫現狀,解決當前的問題,進而促進來訪者的成長。
(四)共情的作用
正確地掌握和應用共情是咨詢的關鍵,因此,共情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1)共情可以減少或消除來訪者的防御和抵抗心理,來訪者放下了心理負擔后有更多希望正常的想法;(2)共情是建立良好的咨訪雙方關系的前提和重點,咨詢師只有合理地應用共情才能幫助來訪者;(3)共情更有利于咨詢師收集來訪者的資料,讓咨詢師能確定并掌握更多的有效信息;(4)共情不同于同情和憐憫,它超越了一般人際關系中的理解和支持,幫助來訪者認清自我,積極地解決當前所面臨的問題,促進來訪者的成長。
二、咨詢中表達共情的常見問題
(一)共情過程中倉促應答
共情的合理表達,不僅要有心理咨詢師的專業素養,還需要來訪者進行積極地配合,這樣才能使咨訪關系更加和諧,咨詢過程才能夠更加順利進行。在咨詢過程中,當來訪者向咨詢師傾訴內心的苦悶抑郁時,咨詢師應做好傾聽者的角色,盡量不打斷來訪者的講話。當來訪者有些信息表達地比較模糊時,咨詢師可以打斷一下,以確定來訪者要表達的內容是否是自己理解的那樣。但是,如果咨詢師經常打斷來訪者的表述,就會使來訪者的思路發生混亂,有可能忘記了剛剛說到了什么,以及說到那些內容時的想法。而來訪者若倉促地回答咨詢師的問題時,如果因為緊張或者其他的原因而不假思索地回答,也不會達到治療的效果。因此,來訪者在回答咨詢師的問題時,要避免倉促回答,給自己一定的時間來思考。
(二)一言不發或者簡單判斷
在心理咨詢過程中,通常來訪者會對自己的狀況進行表述,包括自己的行為及情緒等,在表述的過程中,咨詢師一定要給與一些必要的應答。對來訪者來說,咨詢師的應答可以引導著來訪者繼續深入地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所以,咨詢師的應答是很重要的。此時,咨詢師應該注意的是,對于來訪者的表述不能一句話不說或者只說一些只進行簡單判斷的話。咨詢師的一言不發會使來訪者感覺自己是在自言自語,不受重視,而咨詢師的簡單判斷,會使來訪者認為自己沒有被理解。所以,心理咨詢師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對來訪者的應答要做到理解和接納。
(三)語言冗長或者陳詞濫調
在共情的過程中,咨詢師應避免使用復雜的語言表述和很多人都開導過來訪者的那些無關痛癢的話。雖然在咨詢中咨詢師要和來訪者的表述做出應答,但是,咨詢師的應答要有一些技巧,要做到簡明扼要,盡量避免冗長的語言或者陳詞濫調,這在來訪者聽來會覺得咨詢師不尊重自己,沒有理解自己,會使來訪者焦躁不安,也會使來訪者與咨詢師產生距離感。所以,在共情的表達過程中,心理咨詢師應該熟練地掌握交談的技巧,既不能一言不發,也不能說一堆無關痛癢的術語;既不能簡單地判斷來訪者的內心想法,更不能用別人說過很多遍的陳詞濫調來安慰或者同情來訪者。
三、共情在咨詢中的體現
(一)如何準確共情
咨詢師要準確共情,要重點關注三個重要的因素:一是要有共情的意識,即心理咨詢師能夠理解到共情在咨詢中的重要性;二是掌握共情的技巧,咨詢師能夠掌握共情技術,知道如何使用共情;三是敏銳的判斷力,即咨詢師能夠認識到咨詢產生的效果。卡可夫曾經描述過五個水平上的共情:第一,心理咨詢師完全不能理解來訪者所表述的內容和情感,沒有產生共情;第二,咨詢者對來訪者所表述的內容能做出理解,但是不能理解來訪者內心深處的應該被注意的情緒及情感;第三,咨詢師可以理解來訪者關于內容與情感方面的表述;第四,咨詢師不僅能理解來訪者表述的情況,而且對來訪者表述的內容和情感都有一定的見解;第五,咨詢師的反應比來訪者還要準確,能夠體會到來訪者尚未意識到的情感和對于當前問題的意義。最合適的和最準確的共情應該是高級共情,而第四水平和第五水平才被認為是高級共情,在第三水平只能稱為初級共情。因此,要做到準確地表達共情,咨詢師最先要做的就是開放態度,只有這樣才能進入來訪者的內心世界,了解他的感覺和情緒,并接納來訪者的看法。其次,咨詢師了解來訪者面臨的處境,理解來訪者行為、情緒及情感,使來訪者感覺我就是他一樣,在分析自身的問題并處理問題。最后,咨詢師對來訪者當時的內心體驗進行反饋,使來訪者真實地感受到共情,讓來訪者認識自己,運用自己的能力,來擺脫當前面臨的困境。
(二)如何體驗共情
體驗共情是就是要站在來訪者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理解來訪者,并實現共情。體驗共情是共情技術中的一個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心理咨詢師在把握來訪者認知和態度的基礎上進行共情。準確共情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咨詢室中咨詢師并不知道面前的來訪者為什么有悲傷、抑郁等悲觀的情緒體驗,因此,共情就是理解來訪者現有認知態度的重點。咨詢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1)接納并尊重來訪者,引導來訪者傾訴、專注地傾聽、適當的時候進行提問,對一些模糊的信息要與來訪者確認。(2)轉化咨詢師的心理位置,進入來訪者的角色。在共情時,咨詢師應該盡量進入來訪者的世界當中,從中體會到來訪者的情緒體驗。咨詢師應在咨詢過程中仔細地觀察,耐心地傾聽,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迷失自己。(3)在共情的同時保持咨詢師的獨立性,這也是共情應用的條件之一。羅杰斯曾強調過,咨詢師在盡力理解來訪者的內心世界時,一定要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心理咨詢師應該排除自己的經驗和觀念,在此基礎上真切地體驗來訪者的內心世界。另外,咨詢師的情緒和認知應該積極,否則不利于咨詢的進行,也有可能導致咨訪關系的破裂。
(三)如何表達共情
表達共情是咨詢師將來訪者表述的內心情緒和感受,以及來訪者存在于表達之下的,即隱藏的感受傳達給來訪者。表達共情應該做到以下三點:(1)咨詢師要跟隨來訪者的思路。在心理咨詢中,咨詢師遇到各種各樣的來訪者,他們有著獨特的人格特點和性格特征,這就需要咨詢師和來訪者的步調一致。當步調一致時,咨詢師可以體會到來訪者當前的心理狀態。這種步調一致的狀態不是咨詢師刻意營造出來的,而是當咨詢師專注于來訪者的表述時自然而然的表現出來的狀態。(2)言語式的共情。是一種最直接的方式。很多把握不住共情要點的心理咨詢師在表達共情時經常會說“是的”“我理解你”等比較籠統或者機械的說法,長時間過后,會讓來訪者產生厭煩情緒。科米爾提出了四種具體的手段:①咨詢師可以表示對來訪者內心的理解;②探討來訪者認為當前比較重要的事情;③對來訪者的情緒情感做出反應;④使用言語表達來訪者的隱含的信息。(3)非言語式的共情。在表達共情時,除了言語信息的交流,還有非言語的交流。一般來說,我們把非言語式的共情分為三類,分別是面部表情、身體語言和語音語調。①面部表情:當咨詢師運用共情技術理解來訪者時,其面部表情就會有一些變化;②身體語言:很多心理咨詢師發現,共情可以用一些手勢語和其他身體語言得到表達,咨訪雙方可以通過一些身體語言感覺到彼此的聯系;③語音語調:當來訪者情緒低沉和壓抑時,咨詢師的語調會相應地減慢,當來訪者心情愉悅時,咨詢師的語調也會相應地提高。
(四)如何實現共情
要實現共情,要做到以下三點,即共情力求準確、把握共情時機和避免消極情緒。(1)共情力求準確:上面說到準確共情有三個必要的因素,這也是共情應用的條件;(2)把握共情時機:共情的最佳時機,是來訪者在最痛苦、最難過的時候表達共情。而且共情的次數不宜偏多,否則極易導致來訪者產生過多的焦慮以致妨礙咨詢的進行,一般在50分鐘的咨詢過程中,共情3次為最佳;(3)避免消極情緒:心理咨詢是持續進行的過程,在過程中的不同的階段要求咨詢師表達不同的共情,如果咨詢師常埋怨他人、消極情緒過強,就會使來訪者產生不安和壓抑,所以心理咨詢師應避免消極情緒,以實現咨詢過程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周曉虹.再論“價值中立”及其應用限度[J].學術月刊,2005(08):49-54.
[2]李燕,李小利.心理咨詢中共情技術的解析[J].河南: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08(08):235.
[3]于魯文.共情在心理咨詢中的應用[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04):13-15.
[4]王燕,白雪蘋,張世平.解讀心理咨詢中的共情技術[J].重慶大學學報,2007(03):85-88.
[5]賈曉明.現代精神分析與人本主義的融合——對共情的理解與應用[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4(05):36-38.
[6]鄭日昌,李占宏.共情研究的歷史與現狀[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04):277-278.
[7]許燕.心理咨詢與治療[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8]李志媛.共情在心理咨詢中的運用例談[J].中小學教育,2012(08):76-77.
[9]錢銘怡.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10]劉翔平.學校心理學[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
[11]Carkhuff,R.& Berenson,G.Beyond counseling and therapy.New York:Holt,Rinnhart&Winston,1967.
[12]Martin,G.Counseling and therapy skills(2th ed).Waveland Press,Inc.2000.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