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彩萍
【摘 要】小學語文教育中,朗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一方面是一種思維的啟發和情感的培養,同時也為學生整個學習生涯中的奠定基礎,是整體的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新課標的教學形式下,我們需要對朗讀進行進一步的規范和加強,讓小學語文教育的朗讀發揮其真正的作用,讓學生通過朗讀,得到更高的提升。本文作者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并加以反思,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方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
語文教學中,朗讀是最為通行的教學方法,學生通過朗讀,似乎自然就能夠掌握書中之義,古人就給我們留下了這樣的經驗,然而朗讀之重要,并不是簡單機械的“讀”,在教學中,“讀”本身有效率高低之分,有積極消極兩方面的作用,這需要我們找到其中的問題,改善其中的不足,以提升朗讀的效率,發揮其積極的作用。
一、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重要意義
首先,學生學語文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養閱讀理解文章的能力,而朗讀則是培養這種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葉圣陶、朱自清兩位先生曾說:“要親切地體會白話與文言的種種方面,就必須花一番功夫去吟誦白話與文言?!边@不但說明了朗讀對理解、體會文章的作用,而且更強調要“花一番功夫”去朗讀。
其次,朗讀對體會、感受文章的形式美、語言美也有重要作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寫過一篇《峴山亭記》,他的朋友章子厚讀到“元凱銘功于二石,一置茲山,一投漢水”,便建議改為“一置茲山之上,一投漢水之淵?!睔W陽修一聽,連稱“改得好,真是妙筆!”其實加兩個字,意思并沒變,但每一句增加了兩個音節,又平仄相對,讀起來顯得分外和諧。漢語的這種音樂美,唯有讀出來,才會有深切的體會。
第三,學生通過認真的反復的朗讀,就可以把文章的內容、思路、語言都化為自己的。達到這種境界,那么文章的內容、情感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朗讀也就可以起到培養思想品德,陶冶情操的作用,同時也將有助于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的提高。
正因為朗讀對學生有多方面的意義,所以正被越來越多的教師重視和運用。我認為,要發揮朗讀的功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朗讀指導就必須得法。怎樣指導朗讀才算得法?本文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二、提出明確的要求
無論是讓學生進行朗讀,還是組織學生聽朗讀,我都根據閱讀的目的,提出明確的朗讀要求,讓學生按照要求進行訓練,做到有的放矢。
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感知全文的主要內容,我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這篇課文寫了一個什么故事?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學生朗讀全文后,讓他們用自己的話把答案說出來,從而獲得一幅鳥瞰式的全景圖。
為了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在初讀階段我要求學生必須眼到、口到、心到,充分地、反復地把課文讀上幾遍,(只讀一次課文就匆匆忙忙地去分段的做法是絕對不可取的)真正讀到正確、流利、瑯瑯上口。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要求學生讀出不同的語調,讀出字、詞、句、段之間的停頓、節奏,讀出祁使、疑問、反詰、感嘆的語氣,通過音量、聲調、語氣的變化,領會句子的含義,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對于含義深刻的重點句段,我更是要求學生充分咀嚼,認真品嘗。
為了培養學生的語感,我在指名個別朗讀后,要求同學們進行評價分析:誰讀得好,好在什么地方?哪個同學未能讀好,原因是錯漏,是唱讀,是點讀,還是沒有讀出感情?
總而言之,朗讀不是為讀而讀,更不是隨心所欲地亂讀一氣,而是有目的的,按要求嚴格進行。在不同的教學環節就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教師一定要明確地告訴學生,以使他們注意力相對集中,提高效率。
三、選擇恰當的方法
朗讀的方式方法可謂多種多樣:
從參與人員來分,有個人讀、小組讀、部分讀、全班讀、師生讀。
從組織形式來分,有齊讀、自由讀、輪流讀。
從處理教材方法來分,有分角色朗讀、提示引讀、表演讀。
我根據朗讀的目的要求和各種朗讀的使用范圍及學生的實際,指導學生恰當地選擇運用各種方法進行朗讀,既能發揮每一種朗讀方式的獨特功能,又能大大地提高學生的興趣。
初讀感知課文階段,如果學生已經認真地進行預習,我就讓學生進行個別輪流讀;如果學生尚未預習,我就采用全班自由朗讀的方法。
精讀理解課文階段,屬于人物對話的描寫,較多采取分角色朗讀;描寫特別生動而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選用表演讀;對于并列的句段,為了有利于學生了解結構,往往采用提示引讀。
……
需要說明的是,課文某部分內容和某種朗讀方法并不是一一對應的:同一種朗讀方法使用于不同的課文內容;對于同一部分課文內容,可供選擇的朗讀方法有幾種。朗讀某部分課文,有時甚至是多種朗讀方法的綜合交替運用。
四、注意及時調控
所謂調控,就是指教師針對學生朗讀過程中出現的情況和問題,采用激勵、引導措施,保證其朗讀朝著預定的目標,按照要求進行,真正落到實處。
教師在堂上進行朗讀指導應包括三方面內容:吐字發音指導、理解內容的指導、表達技巧的指導。
朗讀時的吐字發音,應要求正確、規范、清楚;要幫助學生克服誤讀和落讀。這不僅是朗讀的一項基本功,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正確的反應能力。所以當學生出現錯誤、漏讀、添讀時,我會立即讓其暫時停止朗讀,指出其存在的錯誤,然后讓其重讀,一直讀到正確才讓他繼續朗讀。
學生的朗讀若能按照要求進行,感情飽滿,表現出色,我進行調控的方式就有兩種:一是抓住學生朗讀停頓的空隙,及時進行點評:“好!”“讀得真好!”“不錯,再大聲一點!”,鼓勵學生更加積極地讀下去。一是根據課文內容和情節的需求,在學生朗讀過程中,適度添加一些細節描寫來“助讀”。
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表達技巧的指導也很重要。表達技巧(重音、停連、語氣)的指導有時與聽朗讀相結合,讓學生聽一聽人家是怎樣運用技巧的,有什么效果;想一想自己應當怎樣運用這些技巧。更多的是與學生的朗讀實踐相結合——針對學生表達不當之處,告訴學生應當運用什么技巧,怎樣用。我還指導學生一面理解課文,一面把朗讀時常用的符號畫在該標示的詞句上。這樣做,朗讀時就會有意識地運用朗讀的技巧,從而避免了隨意性。堅持下去,一般都有好的效果。
按照朗讀的要求,學生未能讀出應有的感情,我也會讓學生停下來,讓其重讀,反復地讀。如果學生實在難以達到標準,我則進行范讀,讓學生仿讀,一直讀到出味——真正有感情才“開關”放行。
五、朗讀與背誦結合
學生對詩文如果能做到熟讀成誦,將大有助于朗讀水平的提高。當朗讀必須拿著書本時,他的一部分注意力還要在書面的語言文字上——惟恐讀錯字,惟恐丟字落字;注意力的分散勢必影響朗讀的表達。如果讀物已經爛熟于心,學生就可以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朗讀表達上,自然可以有效地提高朗讀能力。
教師要在學生中提倡多朗讀,多背誦;能背誦的詩文,還要朗誦。這種練習堅持得久,學生將會從多方面受益。
參考文獻:
[1]袁欣倫;詩歌朗讀的教學藝術[J];文學教育(下);2011年02期
[2]韓叢一;朗讀教學的四個方法[J];中國民族教育;2011年03期
[3]胡建坤;初中語文朗讀教學之我見[J];教育教學論壇;2011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