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翠蓮
【摘 要】心理健康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在職業中學的一個重點關注的項目,在如今的社會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下,職業中學生不單單需要掌握更高的專業技術知識,還應當具備更好的心理素質。中學生正處在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階段,有效的開展心理健康的教育將會對學生日后的個人發展起到重要的影響。教師需要承擔起這個艱巨的任務,通過科學合理的途徑方法,努力的改善職業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職業中學;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如今的學校與社會的競爭日益激烈,學生需要有較為全面的能力來應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中學時期是一個人在生理與心理方面發育的關鍵時期,中學不單單要注重學生的文化與思想道德的教育,還應當更加的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如何提升職業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已經成為了目前教育工作者所要面臨的巨大問題。需要明確中學心理教育需要開展哪些環節步驟,應當如何的去教育,明確路線和實時途徑才是重中之重。
一、教師在職業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徑
教師需要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能夠實時的掌握學生心理的活動,要有針對性的對癥下藥。
(一)定期的舉辦健康知識講座
對中學生進行心理知識的普及十分的有必要,需要讓學生明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很多學生由于對心理健康方面缺乏認識,導致容易形成盲從,遇到了心理健康的問題后往往陷入到迷茫,無所適從。教師要通過定期的舉辦心理健康知識講座,來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有關心理學的知識,讓學生得到科學的指導,讓學生根據心理學的原理與規律去學習,那么他們所遇到的心理健康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中學生正處在青春期,會面臨著諸多有關心理、生理的青春期問題,教師要耐心的用最專業的知識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能夠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對待問題的態度與意識。這個階段的學生往往會面臨著厭學心理、自卑心理和青春期情感、行為與個性等諸多方面的問題。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處理和解決。要通過傳授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來有效的解決學生所面臨的問題,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友善的處理好人際關系,克服厭學和自卑的心理,防止不必要的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和矛盾,增進與他人之間的友誼。
中學生由于處在情感躁動的青春期,對兩性關系上充滿了好奇,又容易犯錯。教師需要通過認真細心的講解來化解學生心中的矛盾心理與問題,讓學生能夠健康積極的面對情感問題,排出煩惱,盡早的走出困境。
(二)創造班級文化,營造向上環境
教師需要充分的認識到班級才是學生所依托的主體,要讓班級文化充分的發揚時代的主旋律,通過構建班級文化的形式來宣傳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能夠養成美學意識。通過對班級文化的建設,讓教師能夠展示自己的心血成果,讓學生發揚自我的智慧結晶,可以讓教師與學生實現有效的溝通融合,消除彼此間的隔閡與障礙,從而敞開心扉,共同的面對所出現的問題。班級文化是隱性的教學方式,雖然不是主動的對學生施加教育,但可以潛移默化的讓學生慢慢的養成良好的習慣,通過班級文化來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班級文化還會帶動學生打消厭學心理,提高學習積極性。而如果忽視了班級文化的建設,就會讓班級造成不同程度的混亂,學生失去了精神寄托,會讓班級失去團隊意識與凝聚力。
(三)加強學生的實踐活動
中學生在這個年齡段需要得到更充足的心理健康發展,教師要通過更為廣泛全面的辦法途徑來提升學生的意志、思想與情感心理因素。除了校園班級中的理論知識學習外,教師還應當鼓勵學生走出課堂,來到社會與外界,多多的參加實踐活動,有助于改善身心健康。
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參見各種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通過一些有意義的活動,諸如去社區照看孤寡老人,參加社區的衛生服務,以及去幼兒園、敬老院進行文藝匯演等,通過這些積極向上的活動,來讓學生戰勝因為內心封閉而帶來的自卑感,讓學生能夠重拾自我,找回自信心。
通過以上的實踐活動,學生還可以增強人際關系的處理能力,讓學生明白想要在社會立足,就需要和社會各個階級的人進行交往。學生在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中會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克服自卑、畏懼與緊張等不良健康心理。有助于培養學生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的品質和意識。
二、結束語
心理健康教育對于還處在成長期的中學生而言十分的重要,需要著重的進行對待。各個職業中學需要普及教育部所統一頒發的相關綱要標準。有的地區經過了一番的努力后雖然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程度還是不夠,還有待繼續的深入。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研究的方面與知識還有很多,包括教師的能力培養、教學方面的評估、教育的原則模式等,只有讓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學者專家聯合起來共同努力,才能實現最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M].2002
[2]柯尊平等,面向21世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J].涉嫌科學研究,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