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孔
【摘 要】語文教學中的“讀”是不容忽視的,它既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語文教學所要培養的主要能力。在教學中要恰當地選擇“讀”法,讓學生在不同的“讀”中理解文本,體會情感、體味語言、提高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閱讀;理解;提高
語文教學不僅是識字、說話、寫文章,更重要的是讀文章。特級教師靳家嚴的“導讀教學法”是值得我們重視的。田本娜教授在《我的小學語文教學觀》也明確提出了語文這個工具性學科不容忽視“讀”這個教學手段,語文教學中課文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也是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讀課文是加強學生語言訓練最有效的方法。恰當的選擇讀法對理解文本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體味語言特色,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以及創造性思維都有重要的作用。筆者平時遇到的語文課堂,大多忽視了“讀”,甚至課堂沒有讀書聲,很少給學生“讀”的機會。如何提高語文教學的“讀”,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中讓“讀”滲透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在學習一篇課文(或范文)之前,要特別重視感知性的讀。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將課文讀一兩遍,讀正確(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破讀,讀準生字、新詞的音節),讀通順,讀后了解文章的大意或者主要內容(即主要講了什么),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初步掌握文章段落層次。比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師為學生設計這樣的自學提示:認真自由閱讀課文,邊讀邊想小女孩的生活過得怎么樣?小女孩先后擦燃了幾次火柴?每次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她為什么想到這些?小女孩最后怎么樣了?課文講了一件什么樣的故事?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等。同時要求學生做好勾劃相關語句和記錄,做好閱讀展示和交流的準備。這樣一開始,就讓學生自主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和自學能力,讓學生通過初步閱讀和思考來訓練學生的閱讀文章的初步感知思維能力。
二、細讀課文,理解詞句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地對課文逐字、逐句、逐段去讀(這時可以采取多種讀法:個別讀、分組讀、分角色讀等)來理解詞句的含義,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關系,每段的內容及段與段的聯系。讓學生在讀中思,思中讀,必要時還可以反復去讀,達到目的為止。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的“伯父摸著胡子,笑了笑說:‘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看似很平淡、自然的話,但在指導學生進行細讀下就可以得到:表面上伯父在夸自己的記性好,實際是幽默、委婉的批評“我”讀書馬虎。這樣從下文“我又羞愧,又悔恨”又可以讀出“我”聽懂了伯父的話,并接受了伯父的批評教育。這樣細細的讀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理解分析文意的能力。
三、深讀課文,分析語言
教學時對課文的重點章節或句子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感情去讀,在讀中懂,在讀中體會文句的語言藝術和蘊含的思想感情。如《一夜的工作》讓學生深情地朗讀第二至六自然段,深切體會總理的偉大。讓學生帶著自豪、激揚的語氣讀最后三個自然段,體會作者在樸實無華的語言文字間滲透著對總理的崇敬和愛戴的真摯感情的表達。又如《林海》課文語言優美,特別是描寫林海的幾個自然段,用很貼切的比喻和擬人的寫法,教學時讓學生在深情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想象,并感受景色的美和語言文字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掌握語言藝術。
四、背誦課文,積累素材
對學習過的精篇文章,教師要指導學生將課文的重點語段進行背誦,進一步體會句子采用的描寫手法、材料的組織安排、文字句式的選擇、思想情感的表達,從而達到鞏固并積累詞匯、語言和寫作知識、經驗,作為開拓視野、發展思維和語言表達的基礎。如:茅盾《白楊禮贊》的四至六自然段、老舍《草原》的第一自然段、朱自清的《背影》、峻青的《第一場雪》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是學生學習的范本。
五、拓展閱讀,應用提高
一個單元后,圍繞單元教學主體題,引導學生重新復讀課文,并進行歸納總結、梳理單元主題內容,讓學生圍繞單元學習主題開展課外閱讀和寫作、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拓展學習,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為學生的終生發展打下基礎。如小語第十一冊第七單元的三篇課文:《一夜的工作》抒發了對周總理的熱愛、崇敬之情,通過閱讀周總理的故事、《總理生命的最后一段歷程》等內容,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總理一生的勞苦,一生的簡樸,感悟總理的偉大與崇敬。《林海》通過作者大興安嶺的林、嶺、花的描寫,表達了對大興安嶺的贊美之情和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學習后培養學生從事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再次品讀的基礎上,自己動手查閱有關大興安嶺的書籍、圖片等,在學習寫法上用體會、日記、詩歌等自己所喜愛的體裁,寫出學完《林海》的感受,并創作畫面,配短詩文。《第一場雪》則借景抒情。《第一場雪》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優美,生動的語言為我們畫了一幅瑞雪圖:描述了膠東半島的第一場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及作者聯想到“瑞雪兆豐年”這一景象。文章字里行間雖無直抒胸臆,但情溢言表,在流暢、動人的景物描寫中寄予情思,而這種情思正是需要學生掌握的重點,而要抓住這種情,只有通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他們在自己的表情讀者朗讀中去領會,去感悟,才能閱讀訓練中達到突出重點,把握情感的目的。學習完后讓學生復讀課文,使學生不但知道作者寫了什么內容,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而且使學生真正入情入境、動心動情,從中受到感染教育。這樣學生就能很自然體會到作者表達的是自己的真情實感,并從中領悟到一點表達真情實感的方法。懂得表達真情實感的關鍵是要對縮寫事物有深厚的感情,寫的時候要說真話,吐真情。這樣學生通過復讀學習作者的語言表達方式和寫作方法后,再去組織,加以自己的思維可以寫出這類文章來,從而將學習的知識得以運用,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總之,讀應充滿整個語文課堂,他是學生主動性學習的表現,是素質教育的主要方面。因此,一堂好的語文課應是書聲瑯瑯,議論紛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