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關注的焦點,美國就業指導課程體系較完善。本文通過對美國就業指導課程的梳理,對我國高校今后的就業指導課程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建議
最早,對高校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視起源于國外,其相關課程研究內容更為豐富、研究對策更為有效、研究體系更為完善。目前,我國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以往都是在大學最后一個學年進行,市面上的書籍針對的僅僅是高校畢業生,指導畢業生如何做好簡歷、如何應對筆試和面試。通過對美國就業指導課程進行梳理,并對我國高校今后的就業指導課程提出合理化建議有一定意義。
一、美國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
美國早在1894年的加州工藝學校就開始推行就業指導?,F今,其就業指導課程開設是從大一到畢業,主要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兩大性質課程:
(1)顯性就業指導課程有很強的明顯性和針對性。主要包括:①開設就業指導課,幫助學生分析當前社會對職業的需求及變化,引導學生對自我價值、能力有正確的認識,確立合適的職業目標。②學生的求職技能專題培訓及評價課程。培訓內容有:準備和制作求職的相關材料,掌握在求職的面談禮儀,制訂求職計劃、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就業職位等。通過相應的實踐活動對學生的就業技能進行檢驗做出科學評價,指出存在的差距和需要努力的方向,提高就業能力。③創業課程。創業教育是美國高校就業指導的創新之舉,學校設有的創業教育中心,專門從事創業教學和研究工作。中心聘請經驗豐富的教師從事教學工作,同時還邀請企業管理人員、風險投資專家等參與教學活動。
(2)隱性就業指導課程對學生的就業有潛在性影響。主要包括:①通識性課程。學生接受通識教育既獲得了知識,又提升了自身的技能和能力,然而技能和能力正是就業能力的核心。②綜合性課程。此類課程一方面促進大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塑造正確的價值觀,這對指導大學生就業方向大有裨益。③新增專業課程。根據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設置專業,安排課程,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提升就業能力,實現理想就業。④選修制課程。選修課可以大大增加學生的跨學科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擴大學生的職業發展方向和就業范圍,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⑤社會問題課程。該課程旨在培養大學生對社會負責的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社會現狀相結合,提升在社會實踐中運用知識的能力。
二、我國高校就業指導課程建議
近期,我國大學生數量依然高居不下,就業問題依然嚴峻,各大高校響應政府號召和社會的需求,一方面從政策上支持大學生創業,一方面從知識技能上鼓勵大學生創業,大量的創業課程及培訓課程涌現。由此可見,我國的就業指導課程模式基本沿用美國的課程模式。比如,大學最后一學年的就業指導課、就業指導培訓、就業技能比賽,新專業課程、選修課程,創業課程等等。
個人認為,我國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設置應當有所創新。因此,我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創新并完善我國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
1.以就業能力培養為取向來開發就業指導課程
大學生就業困難一方面是由于社會需求不夠,但其核心在于就業能力嚴重不足。因此學校必須將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作為教育工作的重點,不僅要注重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傳授,而且還要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確保學生能夠通過在校期間的知識積累與自身素質提升來滿足雇主的需求,近而成功就業。在一定程度上,課程設計的目標都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人為目的。此外,培養不同人才的措施與模式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學校應密切結合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設計以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為重點的就業指導課程。
2.課程內容的選擇符合市場的需求,貼近現實
在課程內容選擇上,應當摒棄以往過分注重就業理論指導研究、忽視學生實踐的弊端,針對課程內容多做改變和創新,使其更貼近社會現實,增強所學內容的實用性。通過調查發現,許多大學生都認為“教學材料更具有實用性,才能在實際工作中更容易應用”。因此,就業指導課程內容應更加符合市場的需求,更加體現時代感。立足于企事業單位用人的實際需求,使學生就業能力的開發和課程的內容具有市場化的特點。
3.課程的實施須嚴格落實實習活動,注重對學生工作實踐能力的培養
目前,我國的就業指導課程體系中已專門設置一學年或者一段時期作為學生的實習階段,最為常見的是在最后一學年進行實習實踐。這在英國通常稱其為“三明治課程”培養模式。在實習的這段時間內,學生可以到社會各企業或單位中實習,與學校、企業以及工作團隊間互動,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學習實際工作技能,以及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但是研究表明,實習的效果不佳。有的學生自身并不重視實習活動,再加上學校對實習活動沒有嚴格的監督和檢查制度,導致學生們都采取偷懶、應付的行為,最終實習活動要達到的實踐能力目標并未達成。因此,我國就業指導課程的實施應當重視實習活動,建立活動監督及檢查制度,嚴格落實各項活動,注重對學生工作實踐能力的培養。
4.大力培養就業指導課程能手型教師
教師是就業指導教學活動及課程的設計者和實施者,學校要經常對新教師進行就業技能方面的培訓,通過能手帶新手等各種途徑提高教師自身的就業技能,開設研討會與實踐推廣會議傳播先進的教學思想和思路,鼓勵教師在就業指導課程方面進行創新和探索。將就業技能教學成就納入教師晉升政策,與此同時提高教師科研補貼。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師正視就業技能的重要性以及一定的研究和觀察能力,加深對學生個性及就業技能程度的了解,主動將就業能力的培養滲透到各階段就業指導課程當中,引起學生的興趣,生動有趣的開展教學活動,培養能手型教師。
參考文獻:
[1]閻成文.美國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初探及其對我國的啟示[D].東北師范大學,2008,5:5.
[2]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組編,《大學生就業指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第l版:13-18.
[3]陳學飛.美國高等教育發展史[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9.182.
[4]孫英浩.歐美國家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及對我們的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04,(11).
[5]高嘉勇,李靜,蔡超.美國高校課程設置與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J].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08,(2):66-67.
作者簡介:
魯禹廷(1993.02~ ),女,漢族,湖北襄陽人,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