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夢天+劉錦城
假如,你在家中呼呼大睡,突然,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把你叫醒,打開門,一位法院的工作人員告訴你,你家樓下有人被砸傷了,你要賠他五千元,你是用現金還是支付寶?例子有點夸張,但是突然遇到這種事情,讓你賠錢,我想誰都不樂意。高空拋物作為當前懸掛在城市上空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已經給現在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麻煩與恐慌。
一、高空拋物侵權行為的特征
在討論如何維權之前我們應該先簡析高空拋物的侵權特征。
1.高空拋物行為的損害后果嚴重
無法否認的是,高空拋物行為是人們道德缺失而造成的惡習,因懶得下樓倒垃圾或心血來潮開的玩笑而造成的侵權,它所帶來的損害后果難以預測,可能造成嚴重的人身、財產損失,甚至給受害人帶來精神方面的損害,所造成損失受害者無法預料、也無法避免,其危險程度足以受到全社會的注意。
2.高空拋物行為的主體不確定、舉證困難
高空拋物的行為主體難以確定。在司法實踐的過程中,或者在道德的枷鎖之下,人們都明白,誰造成的損失,由誰來承擔責任,但是高空拋物的行為主體卻難以確定,除非有人親眼目睹全過程或者在現場具備完全的監控設施,否則人證、物證難以獲取,成為高空拋物的受害者們難以得到合法賠償的主要原因。
我國法律考慮到侵權的行為主體是一定存在的,且有極大的幾率是侵害地附近樓層的建筑物使用人,所以,為了維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七條對高空落物所帶來的侵權問題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法律規定: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筑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給予補償。
此法條頒布之后引起了民眾激烈爭論,按法理來看,如果遇到人身損害賠償的問題,應當由加害人來對受害者進行賠償,但是在這里,卻實行了“連坐擔責”的制度,承擔責任的人變成了一些無辜群眾,根據調查,無論是大陸法系國家,還是英美法國家都沒有此制度,而中國獨具一格。在了解了高空拋物的侵權問題之后,我們又該如何通過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呢?
二、受害者維權途徑
高空拋擲物所造成人身、財產損害,事發突然,危害性大,想要通過有效的證據指證加害人索取賠償并非不可,只是在一般情況下很難去確認加害人的具體身份,受害人的財產、人身往往難以得到及時的賠償,因此受害者需要積極行使自己的權利,維護自身的合法權利。
1.尋求保險賠償
高空拋物,造成財產損失,如:將車窗砸壞,在無法確認加害人的情況下,根據車損險的理賠條款,保險公司根據協商會給予70%的賠付,而如果是因為自然災害導致的高空物墜落造成車輛損壞,保險公司則是全面賠償。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受害人的車輛不是停放在正規的停車位而遭受損害,車主只能通過保險獲得部分賠償,因隨意停車的車主也有一定的過錯行為。在高空拋物的保險賠償中,如果高空墜物砸壞的僅僅是車輛玻璃,須提前購買單獨的車輛玻璃損壞險,才能獲得賠償。保險賠償的方式,是受害人及時索取補償的方法之一。
2.通過法律尋求賠償
當空拋物致使受害者出現時,受害人可以依照法律條文向加害人進行補償,而考慮到法律的實踐,一般情況下我們很難及時找到準確的加害人,賠償自然也無法獲得。
《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七條的法律條文為司法實踐中高空拋物的責任承擔和歸責原則提供了立法依據。當受害人無法確認加害人身份時,侵權人可以從該樓層內有可能造成該損害后果的建筑物使用人處獲取補償。若事后成功抓獲加害人,建筑物使用人們可以向加害人進行追償。
綜上兩點,是當我們遇到高空拋物侵權時,十分有效的維權辦法。
三、建筑物使用人對賠償的免責
“閉門家中臥,禍從天上來!別人向下丟煙灰缸,卻讓我承擔責任,憑什么?”這應該是在所有高空拋物案件中拿到法院通知書的建筑物使用人門心中最想發泄的話。因為“連坐擔責”制度的出現,對他們真的很不公平。
設立《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七條的目的,是當無法確定侵權人時,對被侵權人的合法權益進行及時的救濟。以公力救濟,救助受害者,這個想法是合理的,也符合中國人的道德觀念,然而我們卻發現“公力救濟”在這卻變了味道,這里的公力被限制在了一棟或幾棟樓內,而并非是指社會公益組織,或者其他具備救助能力的政府機關,救助的義務被強加給無辜的建筑物使用人,變相侵害了這些建筑物使用人的合法權利,我想這是不合理的,所有要提及維權問題的話,建筑物使用人也有話要說。
2014年10月18日,王先生騎著摩托車在樓下等家人一同外出吃飯時,一塊大理石從高空落下,砸到他的右手,頓時鮮血直流。經診斷,他手筋斷裂、手骨骨折,住院治療19天,經歷兩次手術,共花費醫療費2.3萬余元。此事導致他的手部功能受損,并因此被單位解聘。由于無法確定肇事者,2015年3月底,他將該樓72名業主告上法庭,索賠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等近4萬元。此后開庭與被鄰居羞辱交錯進行,但王先生說:“我理解他們的心情,畢竟傷人的只是一個人,其他被告跟我一樣也是受害人。現在我只希望補償早日到位,生活盡快回歸正常。”
查士丁尼說過:“法律的基本原則,為人誠實,不損害他人,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連坐擔責”制度,可以及時的保障受害人的利益,但是代價,卻是去損害無辜群眾的少部分利益,妄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加害人不是自己,但是他人的責任卻由自己背負,這怎么能說公平。有人說這樣執法有利于提高公民素養,更是無稽之談。侵權責任法八十七條,所寫“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給予補償”并非“可以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給予補償”可見,該法條是強制的。那么所謂的提高公民素養,是以強制的權力手段使公民懼怕法律后果而對該行為敬而遠之,并非發自內心抵觸高空拋物的行為。并且,無辜的建筑物使用人們并非侵權人,而是“補償人”,在這種強制執行的“補償”過后,我們卻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受害者得到了補償懷著感恩的心對這些無辜的建筑物使用人說過一聲謝謝,談何提高素養。
好在本法條還算留給無辜的建筑物使用人們一線生機,只要建筑物使用人可以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便可免于補償,但是證明的方法卻也十分困難,此處列舉幾個合法手段僅供參考。
(1)外出業主需具備證據證明自己與拋擲物無聯系。可以出示自己的外出影像,請求調取監控,出示外出證據像是購物清單等物證明自己在事故發生時間段內不在屋內。
(2)居宅者可從生活習慣、年齡、行動能力證明自己不具備侵權能力。證明拋擲物為家中不可能出現的物品,或者自身為殘疾人憑借自身的行為不可能實施事件。
(3)根據房屋的面向洗滌嫌疑。事故的發生地如果是樓房向南的方向,那么房屋面向北的居住人自然可以證明自己不具備導致高空拋物發生的行為。
(4)若有侵權人的相關證據及時提供,最能體現公平公正的方法便是將真正的行為人抓捕歸案,為此,掌握相關情報的建筑物使用人應該積極的提供線索,這不僅僅是一位公民應盡的義務,也是維護自身權利的合法途徑。
法律是維權的武器,也是保護弱者的鎧甲,《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七條關于高空拋物的立法,在道義上消除了感恩,在理論上缺乏正當性,在現實中不能實現利益均衡,高空拋物的侵權應當如何維權我國的法律也在不斷的完善,避免高空拋物的現象發生,最關鍵還是在于人們應當提高自身的素養,面對高空拋物積極預防,及時舉報,從自我做起,杜絕高空拋物的行為。
作者簡介:
曾夢天,嘉興學院南湖學院2015級學生。
劉錦城,嘉興學院南湖學院人文系。
注:本論文系嘉興學院2016年度校級重點SRT項目——《高空拋擲物致害的法律維權路徑探析》(項目編號:SRT2016B054)的研究成果之一。
指導老師:劉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