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印
學生會犯錯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學生正處在成長階段,思想不夠成熟,認知不夠全面,是非觀念不夠強,所以更容易犯錯。有人曾這樣說過,不犯錯就不是孩子。孩子犯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錯而不知錯、不認錯,更談不上糾錯了。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只是自己不易察覺。社會上流行著一種說法,“孩子是夸出來的。”于是,很多的人認為孩子只能夸,不能批評。須不知,一味的夸獎,容易使人迷失自我,得意忘形;批評的話雖逆耳,卻能使人清醒認識并自覺糾正錯誤,所以我們不應排斥批評,而應虛心接受,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更臻于完美。善意的批評不但是有益的,更是必要的。
當前,家長對待老師批評孩子有幾種常見的認識誤區:
(1)縱容型——孩子犯錯,我都舍不得罵,豈容你來批評!
(2)武斷型——我的孩子不會錯,是老師你批評錯了。
(3)放任型——我當初都沒有老師教育一樣成長的很好,我的孩子也不用老師管,一樣能發展的很好。
(4)敏感型——我的孩子很好,老師你為什么就是看我的孩子不順眼呢?你是不是不喜歡孩子?
(5)溺愛型——孩子就是我的命,孩子到學校可不能受委屈、不開心,哪怕孩子錯了,老師也不能批評,因為這會使他(她)不開心。
(6)簡單粗暴型——孩子在受到老師批評后,家長暴跳如雷,不問青紅皂白就拳腳相加。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孩子可能會暴力傾向嚴重,他們受父母行為模式影響,容易用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
現在有不少孩子被寵慣了,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更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心肝寶貝,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從小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般的生活。許多家長對孩子有求必應,連說話都是輕聲細語,生怕委屈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養成了唯我獨尊、自私自利、驕傲蠻橫的性格。孩子在校根本受不得批評,“聞批而色變,”甚至于出言不遜,頂撞老師。而在孩子帶著負面情緒回家述說對老師的不滿時,有些家長也未能正確對待,一看到孩子回來哭訴,一副受委屈的樣子,馬上就相信孩子的話,覺得老師不辨是非,錯怪孩子,甚至當著孩子面開始批評謾罵老師。而犯錯的孩子在家長的袒護下,不但意識不到錯誤,反而更加膽大妄為,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許多孩子由此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多么可悲啊!
還記得,小時候受到老師批評,回家告訴父母,父母的第一反應是你肯定犯錯了,不然老師會批評你?這是多么質樸的想法呀!因為在父母心目中,老師肯定是為學生好,只有當學生犯錯了才會批評學生。難道說今天的老師就不為學生著想,故意批評學生嗎?肯定不是這樣的。我們不妨細想想:在當今的這種社會大環境下,為什么老師甘冒受指責甚至被投訴的風險批評學生?老師批評學生為的是幫助學生糾正錯誤思想和不良行為,為的是給學生指明前進的道路,為的是讓學生健康成長!這不正是老師對孩子高度負責的表現嗎?如果家長認識到這點,就能理智客觀地對待老師批評孩子了,從而主動與老師溝通,探討更好的教育方法,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家長如何正確對待老師批評孩子呢?建議家長分三步走:
一、問——家長正確對待老師批評孩子的前提
當孩子回來訴說受到老師批評表現出委屈時,家長先別忙著心疼孩子,而應該問清原委。除了問孩子,還要問老師,必要時再問其他同學。家長主動和老師聯系時,應從事情本身出發,真誠詳細的了解老師說的情況,從而判斷孩子行為的原因,提高交流的效果;切忌偏聽偏信孩子的話,因為孩子為掩蓋錯誤,逃避責任,往往會故意避重就輕,甚至顛倒是非,這也能預防孩子養成說謊的習慣。要堅信:老師不會無緣無故批評學生。
二、辨——家長正確對待老師批評孩子的保證
家長了解事情真相后,要幫助孩子明辨是非。明確指出孩子的錯誤,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讓孩子理解老師的一番苦心,從內心接受老師的批評并自覺改正錯誤。家長還可以主動與老師探討更加科學的批評方式,讓老師感覺到來自家長的努力,相信老師會樂意接受家長的合理建議,并因此形成很好的家校合作,從而促進孩子更好的進步。
三、導——家長正確對待老師批評孩子的關鍵
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后,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如何糾錯。要引導孩子從深層次認識錯誤并分析為何會犯這樣的錯誤,追本溯源,從思想源頭上找出錯誤的根源,幫助孩子端正思想認識,糾正行為偏差,摒棄不良習慣,逐步養成胸懷廣闊、誠實守信、主動反思、樂于接受他人善意批評的優良品質。
如果老師存在教育方法方面的問題,家長也不宜當著孩子的面說老師的不是,而是要淡化老師的批評方式,強化老師的批評目的,并及時和老師交換意見,切不可在孩子面前發泄自己對教師的不滿。
古人云:“師者,父母心。”在對待孩子的成長上,老師與家長的心是一樣的,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既成才更成人。愿家長與老師加強溝通,齊心協力,加強家校合作,正確表達對孩子的愛,為共同教育好我們的下一代攜手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