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陜西 西安 710100)
【摘 要】在現有的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模式中,都面對著這樣兩個問題:首先,只有當問題嚴重到一定程度時,問題才能被人們關注。其次,問題從研究到解決方案的實施之間時間跨度太長。除此之外,在施行某些具體解決方案時,還要面對角色定位不清,價值取向不確定,主體間聯系不緊密等問題。這對于留守兒童的成長來說,無疑是不利的。本文通過對上述問題原因的闡述和對學校社會工作優勢的介紹,以期為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提出一個更加有效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模式;學校社會工作
一、問題背景
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正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關注。這種現象之所以產生,不僅僅是因為留守兒童是勞動力的后備軍以及他們的個人發展關系到社會良性運轉,還因為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實際關系到社會文明的底線。是否能有效地保障法律賦予留守兒童的基本權利,關系到我們的社會是否能具備其所應有的文明水平。根據中國婦聯在2015年2月份發布的一份《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中顯示,在現今的中國社會,有約5800萬留守兒童。并且其中有約4000多萬是在十四周歲以下,也就意味著留守兒童中有超過2/3的兒童是沒有行為能力的,又因為留守兒童本身即意味著父母無法有效照顧,所以,如何保障這些兒童健康、快樂的生活合理的發展,不僅考驗著政府的施政能力,同時還考驗著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認知能力以及具體問題的解決能力。
二、研究概況
2002年,隨著與留守兒童有關的報道和研究逐漸增多,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社會轉型期的特殊群體進入公眾視野。2002~2004年,研究的主要關注點是留守兒童的不利處境和這種情況將會引發的問題。這些研究的建議中已經包含了政府、家庭、學校等方面應該采取何種對策等內容。此時,人們雖然已經開始研究如何關愛和服務農村留守兒童,但是這些研究往往只停留在關于留守兒童一般性問題研究中,并沒有形成系統性的觀點。2004年5月31日,教育部專門召開“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研討會,指出留守兒童問題的主要成因是農村勞動力轉移、政策法規滯后于社會變遷,并關于如何解決留守兒童問題進一步提出短期的和長期的措施。2005年5月21日至22日,全國婦聯和中國家庭文化研究會召開“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支援行動研討會”。會議指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之一,并且這個問題將會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存在。除此之外,會議還指出留守兒童問題只有宏觀層面加以考慮才能解決。因此在這兩個重要會議之后,留守兒童問題研究的重點開始由留守兒童所面臨的問題轉向建立教育和監護體系、社會支援(支持)體系。2010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和動態監測機制”。2011年11月全國婦聯、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全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試點工作的通知》。上述政策出臺和行動推進之下,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進入系統性治理的新階段。人們開始構建關愛服務體系以更全面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在該背景下,學界近十來年來關于關愛和服務留守兒童的研究,主要從留守兒童的教育監護體系、社會支持體系和關愛服務體系三個角度展開。
三、現有服務模式
目前我國的留守兒童關愛模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國家干預模式;第二種是兒童權利中心模式;第三種是家庭權利中心模式(楊匯泉,2016)。
在國家干預模式中,學者認為國家主要的任務是在家庭出現困難或危機之后,以事后補救方式向留守兒童個體提供服務。這種模式下主要的方式為:1.社會支持理論下的為留守兒童設立的專項基金;2.“替代”視角下開展的“寄宿制學校”、“代理家長”、“機構托管”等關愛服務模式等。但是這種觀點同時強調,國家為留守兒童父母提供制度化支持會削弱其責任意識、破壞家庭內互助傳統。所以,持有這種觀點的學者們首先強調的是留守兒童父母自身的養育責任與義務。學者們強調家庭盡可能承擔養育責任,并對父母監護權進行監督。
在兒童權利中心模式中,人們強調留守兒童的能力、主動性和參與權,相信留守兒童擁有支配生活、建立自信的主動性和能力,進而使其擁有權力,參與自身相關問題的決策。如通過“賦權”等方式支持留守兒童組建留守小隊。
在家庭權利中心模式中,國內一些學者關注到了家庭在國家—個人關系中的“中介”地位和政策工具作用,并在其影響倡導下逐漸形成家庭權利政策模式。
四、現有模式的問題
在上述三種模式中,無論是國家干預模式中的為留守兒童成立專項基金、寄宿制學校還是代理家長模式,都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在寄宿制學校中,主要面對的問題為(1)農村寄宿學生超過半數是留守兒童,如何進行親情彌補成為學校管理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2)農村寄宿學生低齡化傾向明顯,學生不適應問題嚴重影響學校的教育工作開展;(3)農村寄宿制學校心理、生活教師配置不足,與寄宿學生的教育需求之間矛盾突出(王海英、張強,2015)。而“代理家長”則面對著諸如,法律規定不完善、信息不對稱、約定不明確等問題(管華、嚴鵬,2015)。
對現有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中的問題進行概括,會發現主要存在如下幾個問題:1.發現和處理問題的反應時間過于長。即,往往等到問題已經嚴重到引起了大眾的關注,人們才開始著手對一個問題做出反應。2.政策實施成本高昂。每當一個問題被發現,并且社會打算對這一問題回應之時,處理對應問題的組織才被建立起來。然而在留守兒童問題上,因為每個地區都有其特殊性,所以這種制度安排不利于該組織的成長,從而增加人力成本。3.家庭功能的弱化,主要體現在撫育能力的下降和社會轉型過程中家庭所發揮的適應功能效率降低。因為父母和子女長期的兩地分居,造成家庭撫育和教育的作用減弱,使得親情維系和經驗傳遞的能力減弱。4.現有服務的角色定位不清,價值取向不確定,主體間聯系不緊密。
為了解決上面的問題,常設于留守兒童所在地,具有一定專業性和決策能力的職位設置就成為必要。因為這種設置可以有效地減少人們對問題反應的時間,并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工作人員會對當地情況非常熟悉。
毫無疑問,國外在學校安排學校社會工作者的辦法是可以借鑒的。因為學校社會工作者的設置可以同時解決上面所提到的幾個問題。
五、學校社會工作的特點
美國社會工作協會(N ASW)出版的《社會工作百科全書》認為:“學校社會工作是運用社會工作的理論與方法以實現學校的主要目的。學校的主要目的是為學生提供教與學的場所,使學生能為現在所居住的世界與未來面對的世界準備他們自己。”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學校社會工作經過一百年的發展,逐漸從家訪教師發展成為了集個案工作方法、小組工作方法、社區工作方法為一體的專業性極強的職業設置。而且,在這些方法之后,其理論視角也從單獨的個體認知發展為家庭、社區等全面分析的系統視角。
具體說來,學校社會工作的具體特點如下:
1.學校社會工作的生態學視角。學校社會工作不僅涉及學生,還涉及學校公寓、街坊、社區等影響學校設置的環境系統。學校社會工作者不僅只是考慮的方面比較周全,他還在如何補救之外考慮如何預防。
2.學校社會工作者的多重角色身份。學校社會工作者主要可以扮演的角色為,教育者、支持者、資源鏈接者、管理者、研究者(樊有鎮,2015)。iv除此之外,學校社會工作者還扮演著政策建議者、多系統協調者以及倡導者等角色。
3.學校社會工作者的多種價值取向。不同于其它社會設置和政策行動,社會工作者工作時的工作目標往往是建立在服務對象自身的價值追求上,而其它的組織在行動時,往往受制于其行動理論所隱含的價值觀念。
六、學校社會工作介入的優勢
上面所介紹的學校社會工作的特點,將會在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的提供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提供其它專業所不能提供的優質服務。如果將學校社會工作引入留守兒童關愛服務中,具體優勢如下:
1.學校社會工作的介入,將會有效的縮短問題發現的時間和對問題反應的時間。相對于以往的以政策行動和設立服務機構等方式,學校社會工作不僅僅可以做到對已經被人們所認識的問題進行處理,還能做到對未被認識的問題及時發現。因為學校社會工作的理論背景除了強調對情境的理解之外,還具有理論的開放性。正是基于這種對情境的理解和理論的開放性,學校社會工作的一些設置和理念,例如督導和強調在實踐中發展理論的觀念,本就非常適合對未知問題的反應。除此之外,因為學校社會工作屬于一個常設的設置,其對服務對象的熟悉程度較高,可以更早的發現問題,而不是等問題惡化并且出現嚴重后果之后才對其進行反應。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防不良后果的產生。
2.學校社會工作的介入,有助于提高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的效率并且降低服務成本。首先,留守兒童雖然是一個全國性的問題,然而每一個地區和地區的情況并不相同。例如雖然都是留守兒童大量存在的地方,但是有些地方經濟狀況相對良好,而有些地方則近乎赤貧。那么,在對這兩個地方的留守兒童提供服務時,服務方式和重點自然也就有所不同。其次,政策行動和服務機構在活動進行時都有其適應階段。比如在社會調查時,特別是參與式調查,往往要進行破冰活動。最后,提供服務時并不需要所有人都是某一領域的專家或者“熟練工”,做到經驗豐富者和經驗不足者的合理搭配,不僅可以降低人力成本,還能提高組織內部的凝聚力。而作為一個長期設置的、督導制的學校社會工作,將會很好的滿足上述要求。因為其為長期設置,所以有助于工作人員對服務地區加深了解,從而做出符合地區特殊要求的決策。而且,因為學校社會工作是在有需求的地方長期設置,所以相對于有一定期限的其它服務方式,適應期較短。并且因為其為督導制,所以只要有合格的督導人員,可以通過快速培養大量專業性高、熟練程度不足的人員滿足人才的需求。
3.對于家庭功能弱化等問題,最根本的解決方式是通過合理的戶籍制度改革,實現城市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在所在地入學的問題。在這個問題解決之前,家庭功能弱化的問題只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與以往的留守兒童服務方式不同,以學校社會工作為主的服務提供系統更多的是對原有系統的輔助與加強,而不是替代。學校社會工作者的多系統協調者的角色使得其更加注重原有環境中留守兒童的各種社會支持、以及心理需求,并從保障各種角色功能的目的出發,為留守兒童提供服務。
4.又因為學校社會工作者更多的是強調介入,即在尊重原有主體的基礎上,使其合理發揮作用的。例如在對學校現有學生工作體制內的嵌入過程中,學校社會工作者的主要取向可以概括如下:
(1)學校社會工作傾向于以服務理念彌補教育理念之不足;學校社會工作者認為“服務的意義在于給予和幫助”,“學生不是錯的而是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了障礙、挫折或困境,這些都需要學校社會工作者幫助解決”。(2)學校社會工作傾向于以需要為本彌補任務為本之不足。學校社會工作者通過設計并發放調查問卷、個案訪談、小組座談等方法了解學生需求,通過分析資料對學生進行需求評估及專業判斷,在此基礎上依據科學的理論設計服務方案,以有針對性的方式為學生提供所需要的服務。(3)學校社會工作傾向于以優勢取向彌補問題取向之不足。學校社會工作者認為需要關注學生,特別是處境不利學生的優勢、資源、潛能及努力的意愿,相信學生生命中求改善的能力和動力,相信學生成長向上的力量。(4)學校社會工作傾向于以授權增能彌補控制管束之不足。(5)并且以團隊合作彌補獨立作戰之不足。(6)學校社會工作傾向于以引導道德實踐、生活實踐彌補德育知識化、政治化之不足。
在這些傾向的基礎上,理論上是不會發生角色定位不清和主體間聯系不緊密的問題。因為這些傾向只是對現有學校系統的一個補充,并不是對現有系統的一個完全的否定。并且在學校社會工作的價值觀中,其強調知情同意和案主自決,所以理論上講也不會發生價值取向不確定的問題。
當然,學校社會工作更加重要的優勢在于社會工作中個案工作方法、小組工作方法和社區工作方法這些實務性極強的成熟的方法。以及與這些方法相配套的人材培養體系。也就是說,相對于其他方式而言,學校社會工作在薪酬合理的情況下,將會更具有人力資源的優勢。
七、總結
如何有效地為留守兒童提供關愛服務,不僅關系到社會是否可以良性運行,人力資源是否可持續發展,并且更能促進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因為,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并不是僅僅通過道德教育就可以達成的結果。社會的文明和進步需要社會中人群更加的理性,需要對復雜問題和系統問題做出合理的有效地反應。而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的問題,正是這樣一個問題。在這個問題中,不僅僅因為其復雜性和系統性使問題變得難以認識和處理,還因為問題處理過程中價值的多元。在解決這些問題時,不可僅僅將目光局限于經濟領域,也不能將目光僅僅局限與社會管理領域,也不可單從兒童教育或者福利提供等角度出發,因為從這些角度出發,都是治標不治本。十八大以來,國家提倡依法治國,理念逐步由管理變成治理。然而,治理就必須有相應的不同于前的體系。而學校社會工作的設置,正好能滿足這些要求。因為學校社會工作這一設置所具有的前文提及的諸多特殊屬性,所以,學校社會工作對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的介入正當其時。
作者簡介:劉振中(1988—),男,漢族,陜西省延安市人,碩士學位,西北大學在讀研究生,社會工作專業。
【參考文獻】
[1]楊匯泉:《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路徑的社會學考察》[J]廣州: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
[2]王海英、張強:《駐校社工“嵌入”農村寄宿制學校:問題與策略》[J]濟南:當代教育科學,2015(22)
[3] 管 華、 嚴 鵬:《留守兒童代管家長現象法律分析》[J]武漢市:江漢學術,2015(5)
[4]樊有鎮:《駐校社工在留守兒童學校社會工作服務中的作用》[J]濟南: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5(2)
[5] 許莉婭:《專業社會工作在學校現有學生工作體制內的嵌入》[J]南京:學海,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