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摘 要:高校輔導員全稱思想政治輔導員,是引領青年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同時也是大學生健康人格培養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本文對高校輔導員職業角色定位和職業道德素養進行分析,進一步闡述了新時代下高校輔導員思想轉型升級、提升內涵建設的重要性,從而提出高校輔導員職業道德自我修養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職業道德;提升途徑
高校輔導員是高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當代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學管理、健康人格培養、職業生涯規劃等重任。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構建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然而,高校輔導員隊伍的生存現狀卻與高校蓬勃發展的要求存在差異。這導致高校輔導員隊伍職業道德修養亟待進步。近日,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學校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的修訂意見中新增五點內容,即:1、高校輔導員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2、高校輔導員崗位必須是中共黨員;3、高校輔導員要密切關注學生的網絡動態;4、要建立國家、省級、和高校三級高校輔導員培訓體系;5、要努力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論,運用理論分析、調查研究等方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和實踐研究。《規定》的修訂不僅對高校輔導員職業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也提出了更遠的目標。
一、職業道德的定義
“所謂職業道德,是指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在職業生活中應當遵循的具有職業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為準則。它涵蓋了職業人員(即職工)與服務對象、職工與領導、職工與職工、職業與職業之間等多重關系的調整和處理,是在職業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特有的社會道德現象。”[1]高校輔導員的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的規范在高校輔導員這一特殊職業中的集中體現,是高校輔導員在從事學生工作活動中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道德規范的總和。在對這些原則和規范加以明確界定的同時,每個高校在輔導員隊伍建設上也提出了適合自己高校育人理念的工作思路,其最終目的在于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成才培養的效果。
二、高校輔導員職業道德現狀
近年來,高校輔導員工作正以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高校輔導員不再以學生的班主任形象出現,而更多的要求高校輔導員成為學生的思想導師和心理、生活上助理師,陪伴學生成長,使之更好的走向社會。新形勢下,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已從過去的“高級保姆”、“救火隊員”逐漸轉變為學校德育工作的組織者,管理者和踐行者。高校輔導員既是教育教學的管理者,又是協調者,甚至在教師與學生中間充當服務者的角色。然而,在實際工作中,高校輔導員職業道德并沒有與高校發展的要求相接軌。不少高校輔導員依然對自身定位不清,忙忙碌碌卻碌碌無為。其原因在于:
(一)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水平不達標
知識結構不完善是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水平不達標的首要因素。(以三亞學院為例)當前,三亞學院高校輔導員隊伍共計71人,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專業僅為11人,占總體的15.5%,非專業學科背景占到84.5%;目前,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不對口的情況并不少見。知識技能欠缺與專業化水平不高使得輔導員隊伍忙于奔波卻看不到成長與進步。加之職業能力薄弱,理論素養不足小則不受學生歡迎,大則影響學生三觀的樹立。
(二)學生成才需求旺盛,高校輔導員自我修養不足
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使得高校對大學生人才培養質量提出更高要求。根據麥可思研究數據顯示:2013屆、2014屆本科畢業生認為母校的學生工作需要改進的地方(多選):2013屆畢業生有54%的人認為與高校輔導員或班主任接觸時間太少,而2014屆畢業生選擇這一項的有52%的人。2013屆畢業生、2014屆畢業生均有40%的人認為高校輔導員或班主任解決學生問題不及時。另外,高校輔導員或班主任態度不夠好、高校輔導員或班主任專業素質較低這兩項的選擇比率均在10%左右。[2]根據數據可見,學生工作的供需兩端發生了不平衡,政策與現實出現了差距。高校輔導員職業道德修養需走出表面化、膚淺化、細碎化的漩渦,全面梳理,分清主次,回歸重點,才能提高效率和滿意度。
(三)思政隊伍年輕化,職業信念易動搖
從年齡分布來看(以三亞學院為例)目前,該校高校輔導員年齡分布為:31-40歲28人,21-30歲43人,90后高校輔導員17人。年齡分布普遍年輕,雖然年輕群體更易與學生溝通,但工作閱歷少,經驗缺乏,職業道德水平的領悟力普遍不高,由此導致在工作中,年輕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薄弱,理論素養不足。
此外,高校輔導員立足于高校,卻在高校教師群體中處于尷尬境地,他們繼沒有教學人員的中堅地位,也沒有行政人員的晉升空間。這往往導致部分高校輔導員工作幾年后急于轉崗或繼續深造,對高校輔導員工作前途渺茫。
三、高校輔導員職業道德修養有效途徑
自身方面:
(一)提高道德品質,內省敬業精神
“高等學校教師肩負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專門人才的重要使命。他們應當既是學術方面的專家,又是培養造就人才的行家。這就要求高校教師應當具備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所必要的教育法規、教育科學、心理科學等方面的理論知識,樹立依法從教的觀念和科學的教育觀念,熟悉教育活動中的心理現象,懂得教育規律,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3]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明確強調:“敬業愛生。忠誠人民教育事業,樹立崇高職業理想,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為己任。恪盡職守,甘于奉獻。終身學習,刻苦鉆研。真心關愛學生,嚴格要求學生,公正對待學生,做學生良師益友。不得損害學生和學校的合法權益。”[4]師者,在傳道、授業、解惑之前必先做到自我受教育。高校輔導員作為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日常事務的管理者更要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加強自身職業道德品質,只有修正自身,愛崗敬業,才能言傳身教,為人師表。
(二)提高專業技能,內化自我修養
教育是培養人的一門學問,經濟社會飛速發展,教育的本身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高校輔導員工作看似四年一輪回,工作方式固有不變,但若高校輔導員自身不內化自我修養,順應學生的變化,高校輔導員終究有一天要窮途末路,失去輔導的意義。因此,高校輔導員作為青年學生“領頭羊”和服務者,除了應具備專業的職業技能外,更要不斷內省自身不足,學習各領域知識,走在時代的尖端。
學校方面:
(一)建立思想導師平臺,促進思想教育專家化
高校輔導員華麗轉身為思想導師,并非簡單的更名,而是職業生涯的一場實質性變革,要想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必須要不斷提高自身內涵建設。作為高校,從高校輔導員轉變為思想導師,需要相關職能部門的通力配合,搭建思想導師提升平臺,明確思想導師工作方向,及自我成長空間,由“雜家”向專家化轉變。真正成為學生的思想導師、生活助理師、心理咨詢師、職業生涯規劃師、創業指導師、社會化導師。
(二)健全職業道德評價體系,拓寬思政隊伍職場路徑
高校輔導員作為青年人政治思想的引領者和道德規范的培育者,更應該有良好的政治素養和過硬的職業技能。因此,高校應建立健全高校輔導員職業道德評價體系。在加高高校輔導員隊伍的門檻的同時,對自身高校輔導員隊伍拓寬職業發展路徑。使高校輔導員隊伍更加專業化,從而,幫助高校不斷培養高素質青年人才。
參考文獻:
[1]朱平.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32.
[2]麥可思.中國2013屆、2014屆畢業生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數據.
[3]教育部人事司.《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修訂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1日.
[4] 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011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