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榮
【關鍵詞】 德育;有效性;示范;關愛;真
情;內化
【中圖分類號】 G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4—0027—01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塑造學生心靈就是要抓好學生的德育工作。無論是當科任教師還是班主任,要想形成良好的班風,單抓教學是不行的,必須花大力氣抓好學生的德育工作。因為德育與其他素質教育的形成密不可分、相輔相成。抓好學生的德育工作是中華復興大業的關鍵。在學校培養目標的德、智、體、美諸方面中 ,德育是主導 ,是靈魂。德育工作是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單純的教學只能培養學生的智力,而德育可以使學生的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得到開發和利用。因此,只有把教育與教學有機地結合在課內外一切活動中,使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兩大因素得到協調發展,才能造就品學兼優的人才。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做法。
一、以身示范
1. 教師要用自己的學識、風范、品德去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自己必須首先做到。
2. 用古今中外名人、偉人、英雄的崇高品質去教育和感染學生,如孟母三遷的故事、黃繼光、賴寧的故事等。
3. 用現實生活中的好人好事或班上、年級、學校的優秀學生作為榜樣,讓學生感受活生生的例子,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4. 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育人素材,營造育人環境。校園內懸掛的校徽、警句、畫像、文化墻,展示的黑板報、榮譽、成果等可以給學生以心靈的啟迪和目標的激勵。堅持正面教育為主,要讓真、善、美、正的東西占領學生的頭腦,使學生遠離假、惡、丑、邪的事物。經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和榜樣的力量,使學生初步形成分析處理問題的正確思想和方法。
二、關愛學生
在德育全程教育中,教師在用自身樸實的師德去以身立教、去表率示范的同時,也向學生傾注了大量的愛,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是德育工作動力的源泉,它可以使后進生得到轉化,也可以使中等生奮發圖強,更可以使優秀生出類拔萃。要知道,教師的一個看似不經意的動作、眼神,可能會使學生產生很大的鼓舞,從而激發他學習的動力。為此,我們要面向全體,要關愛每一個學生,用融融之心去溫暖每一個學生,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使他們感到班級這個大家庭的溫暖,老師就像父母,同學親如兄弟姐妹,這樣學生之間就會團結友愛,集體榮譽感強。
三、傾注真情
教師對學生的關愛,本身就是一種真情、一種激情。教師對學生的情可以激發學生對生活和學習的信心,從而激發出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誘發他們向往美好人生的動機和對世間百事的情感,激勵學生有遠大的理想,并能用堅強的意志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創造屬于自己的美好人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所施教的只是空洞的、沒有生命力的知識,久而久之就會磨滅學生的生機。不善于激發學生情感的教師,他的教育是呆板的,他的說教是蒼白無力的。激情是鼓舞學生斗志的號角,教師對事業,對學生有愛才會生情,付出真情才能使學生動情。這樣,師生之間才會互相鼓勵,教學相長,奮斗不息。
四、形成內化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過程是從感性到理性的心理活動過程。品德的形成過程也是一個由表象到內化的心理過程。由于學生的很多“良好”表現不一定是發自內心的,模仿的成分較多,所以,在德育過程中,要塑造學生心靈,就要重視內化作用,要讓學生把耳濡目染的別人的好品德、好做法,“拿來”以后經過若干次的示范,又通過長期的模仿和強化訓練以后吸收“內化”成自己的品質,最后形成自己的良好性格。
五、抓好反復
德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德育教育與管理過程中,會隨時不斷地出現新的問題。有的學生能在品德形成的良性軌道上健康地成長,有的學生則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偏差,而幾乎所有的后進生的品德形成都是反復無常的。為此,教師要進行長期的、重復的工作才能有效。要對學生特別是后進生采取不斷地修行,正其言,修其身,反復抓,抓反復,使其形成較為穩定的健康心理態勢。修行是矯正心理障礙必不可少的環節。抓好反復是轉化后進生的重要手段,修行可以使中等學生得到長足進步,使優秀的學生得到長足發展。
六、潤物無聲
潤物無聲是品德形成的高級階段,是“心育”,也是“育心”的過程。我們對學生的道德教育要循序漸進,有時還要交叉重復進行,學生在品德形成的過程中,往往會接受教師的示范——模仿獲得的好品德——通過情感系統產生激情——強化,內化——出現問題——自我修行。“再內化”就是養性,因為別人的優良品德是能模仿學得會的,但是如何把它轉化、吸收、融合為自己的良好品德則要不斷地“內化”才能養成。所以,育德要在教師的“管”和學生的“養”上下功夫。在學校,學生一旦養成良好的行為,就能使其離開學校以后自覺遵守社會公德,規范自己的言行甚至是欲念,以達到自省、自律的高境界,做一個遵紀守法的人。
編輯:郭裕嘉